【农村创业故事】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办事处蒿口村的土地上,有2200多栋温室大棚,它们一栋连着一栋,绵延数里,仿佛海面上不停翻滚的波浪,煞是壮观。而这些温室大棚内,更是草莓飘香,瓜果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也许不会想到,这片占地2000多亩的温室大棚,全都是由“80后”职业农民王松一手建起来的。
4月22日,在蒿口村的草莓大棚里,记者见到了正忙着套种西甜瓜的王松。这名“80后”的新型职业农民阳光帅气,热情健谈。
“我能有今天,可多亏了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回忆起创业的经历,王松说,“培训让我懂得做农业创业也要进行风险评估,同时鼓励我大胆地去做想做的事。我觉得农业发展潜力巨大,自己应该在农业上有所作为。”
27岁的王松是土生土长的蒿口村村民,当过兵,贩过菜,打过工,2009年,他参加了由武汉市东西湖区农广校组织的阳光工程培训,由此萌生了创业的念头。2010年,15天的系统创业培训更是激发了他的创业热情,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我长在农村,对这里有感情,我创业,那就一定要带着农民一起干。我做规模经营,必须要有农民的支持,尽管难,我也要试一试。”与很多人不同的是,王松创业建大棚基地,首先考虑的是把散户农民组织起来,教他们技术,让他们致富。2010年,他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承包流转了农民的52亩土地,投资修建温室大棚,并且雇佣农民到大棚里打工学技术,每月支付1800元的工资。一旦大棚蔬果丰收,农民还能按照一定的比例拿到分红。王松创业第一年,农民们看到了发展的前景,主动要求流转土地,到王松的基地里打工学技术,大棚的面积逐渐扩大到了现在的2000多亩。为了更好地传授技术、管理大棚、销售产品,基地内的180户农民都加入了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
作为“80后”,王松坦言,与父辈相比,自己在种地经验上不如他们,但自己敢闯敢做,有想法有激情,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还有一支专业科技团队的长期支持,这支队伍不光有他基地内聘请的18名技术人员,更有他在创业培训时结识的专家和教授。他说,正是背后的这支科技团队保证了蔬果的质量和产量,即使在去年面临风灾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几近放弃时,他也能有勇气坚持继续创业。“与其给我创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不如给我一支专业的科技指导团队,只要专家在,我创业肯定会成功。”他感慨道。
一直看着王松创业的东西湖区农广校校长刘志告诉记者,尽管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的课程只有短短的15天,但是,课堂授课虽然结束了,后续的指导和服务却才开始,培训的老师们会经常下乡指导、跟踪服务,并为创业学员牵线搭桥聘请外地专家。两年来,他几乎每周都要到王松的大棚内来看看,同时为学生加油鼓劲。据了解,自去年9月起,东西湖区的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已培训创业农民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