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创办了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还有创办了一起唱的尹桑、创办的中国最专业的代码托管服务和分享平台的姚欣宇、创办比特币中国推广平台的孙宇晨等等90后,已经集体登场。2013年福布斯30岁以下创业者的名单中,打造智能耳机产品的张添乙才刚刚20岁。
按照余佳文的说法,外界没必要给90后贴标签,因为在20多岁时,70后和80后也同样在颠覆传统,敢想敢干重建规则。他更倾向于把自己当作“新潮商”。
但在中国,90后依然有着特殊的代际象征:他们是没有经历过饥饿、贫穷、战乱、物资匮乏、以及强烈的洗脑教育的一代。而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不像七零后或八零后更类似互联网世界的移民。
这两个特点,让90后的创业者有着更为开放的心性、不再在意基础需求的满足,因为他们压根不觉得这是问题――他们追求的是兴趣与对现实的二次创造,也因此,奇百怪,他们在选择创业项目时更加关注自身兴趣的挖掘,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市场及大众需求,相比迎合,他们更喜欢为大众创造新需求。
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能迅速接受自己原来不了解的新事物;从不露怯,也从不担心失败――因为年轻,他们可以不断试错,即使创业失败,也不会缺衣少食。
他们早早地就懂得了如何能够把自己的兴趣,通过技术手段与商业模式,发展为一个精美的商业产品。
而且与80、70的创业者们相比,他们更善于借助资本的力量成长,而不是像前辈那样要辛辛苦苦实现盈利后才开始去融资。类似余佳文所说的:“与大家思维里潮商主要做传统行业,倾向独资控股不同。我代表新生代潮商,我做互联网企业,懂得借助外来资本的力量做生意,但我没忘记我们潮州人的诚信,拼搏精神,别给我贴90后标签了。”
也就是说,90后的创业之路,尽管也充满荆棘,但他们不像前辈那样有着各种心理包袱。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面对着整个社会对物质和文化的越来越高的追求,和始终没有跟上这些追求增长速度的社会创造力水平。当毫无心理包袱的 90 后对身边的东西感到不满意,他们不会将就,而是揭竿而起,把世界二次改造到他们满意的样子为止。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联合赶集网发布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显示,创业意识在90后毕业生中蓬勃兴起,有10.3%的90后毕业生有创业意向。这意味着:2014年毕业生中有70多万人可能选择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