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是国有大型摩托车企业建设集团最辉煌的一年,这年它的销售收入达到43亿元。然而,风光总是短暂的,2002年,建设集团的经济效益滑入低谷,销售收入仅有14亿元。在这之前的几年间,企业不断地更换掌门人,试图重振雄风,然而掌门人轮换了一茬又一茬,收效依旧甚微。到底是什么原因,一时间,几乎成了许多人议论的话题。
2002年12月,陈永强临危授命,这年他刚好49岁。走马上任后,建设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陈永强果断地提出了139行动纲领,仅在短短1年的时间,到2003年底,建设集团销售收入迅速提升,数字提高到28.61亿元。其中3大支柱产品(军品、摩托车、车用空调压缩机)产销实现了翻番。其中,摩托车生产75万辆,销售73万辆,同比增长87.34%和67.42%,产销增幅创行业第一,行业排名由2002年的11位分别提升至第8位和第9位;出口创汇5293万美元,同比增长54.68%,跃入重庆市出口15强企业的第6位。
人还是那些人,天还是那片天。为何建设厂能在短短的时间内产生奇迹,的确让人好奇。
就在一年时间里,在陈永强的领导下,建设集团对资产进行了重组,销售策略调整,加大营销投入,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费用等有效措施,使得重庆建设摩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经济运营质量和抵御市场风险的竞争力大大地得以提升。这一年,仅上市公司就一举扭亏为盈,有效地避免了股票停牌的警告,在资本市场重树了上市公司形象、在摩托车行业以及商家、用户群中的建立起了信心。2004年建设集团的销售目标将是43亿元。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国有、民营、合资三种势力的相互交峰中,建设厂的摩托车企业是如何站稳脚跟?2004年建设集团的销售目标是43亿元,这个目标如何完成?对未来的摩托车产业能否做优做强?怀揣许多问号,不久前,记者走近荣获得2003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的陈永强。从他那满脸泻写的笑容中,让人再一次看到建设人的自信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