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四)

从上面的讨论中,即从欧洲最辉煌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历史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反思和重新传承。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先进;文化丰富。所谓技术先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经济目的,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文化丰富,则是体现社会审美观的层次。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上面提到的,2003年上海家具展销会上,一套仿制路易十四的卧室家具,为什么能够卖到天价,是技术含量高?非也!是它的文化含量高带来的附加值。

从欧洲最著名的雕塑、绘画和设计作品中,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堪称世界精品的,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艺术。所以,在欧洲的艺术宝库中,那些世界大师的绝笔,大都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等历史文化中。由此可以说,是古希腊神话造就了欧洲现代艺术;继续引申,也可以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造就了欧洲现代文明。这不是我们今天的发现,而是古代先哲的高见。牛顿就说,我们比前人看得远,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现代欧洲人,就是站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颠峰,创造了今天引以自豪的现代文明。

我们在前面已经列举过很多欧洲著名的艺术设计作品,它们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艺术,除开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艺术造诣之外,更主要的是作品本身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的艺术价值,很可能就难以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些个案。

达·芬奇是世界著名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后人很难与之比肩。《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最著名的艺术作品之一,这幅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餐厅墙上的油画,之所以非常著名,除开达·芬奇的艺术水平外,就是艺术大师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向人们传达了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宗教信息。作品使人们想起圣经中有关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耶稣却显得十分平静,窗子外面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光环围绕在耶稣的头上。在耶稣右边有一个黑暗面容,他朝后倚着,手里抓着一只钱袋,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画面里的十三个人,神态各异,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副副难忘的神情。每当我们欣赏这幅著名艺术作品时,都会从门徒的神态,以及由神态表现出的感情与性格中,解读出种种新的含义,获得许多过去不曾知道的历史文化信息。

《自由领导着人民》是德拉克罗瓦反映1830年革命的作品,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自由女神裸露上半身,左手握枪,右手高举三色旗,号召民众前进;自由女神端整的面容与那一双紧而丰满的乳房,构成整幅画面的重心,使得后来的欣赏者为之赞叹不已。有诗人形容她的胸部是“极美、大胆、战斗而高贵的”,自由女神的胸部是孕育革命的象征。这真正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艺术创作。

作家大仲马回忆到:“7月27日,我在阿尔戈桥那边遇见了德拉克罗瓦,他对我指着那些只能在大革命的日子里才能看到的英勇战士,大路上刀光剑影的场面使德拉克洛瓦感到极端的恐惧和不安。但当他望见巴黎圣母院上飘扬着三色旗时,激动不已,激情战胜了恐惧,对最初使他畏惧的人民大加颂扬。”数月后,画家创作了一幅大型巨画《光荣的三天》,以纪念1830年巴黎人民处决查理十世的那三天。

作品的感染力不仅仅止于此,而且还使人联想起关于自由女神的种种美丽神话。据古罗马传说:罗马人与邻近的埃特鲁斯城阿尔拜·隆格长期作战,双方都疲惫不堪。两个城市的长老议定进行决战,由罗马人荷拉斯家族三弟兄在接受父亲授予的武器时庄严宣誓:不是胜利归来,就是战死在沙场。画面上表现的正是这一刹那。画面上的气氛是明确的:为了民族的存亡,为了拯救祖国,只有牺牲家庭和个人的利益。

《创造亚当》是米开朗基罗最著名壁画《创世纪》中的重要部分。《创世纪》是画在西斯廷礼拜堂500平方米顶棚上的巨型壁画。壁画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名为《上帝区分黑暗与光明》、《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鱼与海中动物》、《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堕落与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诺亚筑祭坛》、《洪水》、《诺亚醉酒》等。这幅巨型壁画的魅力,不仅仅是它表现了人体的美,更是因为它把一个古老而又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神话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站在壁画面前,联想起“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联想起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这幅巨型的壁画得益于画家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得益于创造了古老神话的传统文化和创造这文化的古代先民。

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的《大卫》(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上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后来成为以色列王,并使国家得到统一。以色列王扫罗在位时,非利士人进攻以色列,其中有一个巨人勇士哥利亚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大卫见此情景,主动要求作战,并用智慧和勇气杀死了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以大卫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很多,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

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更加挺拔有力,充满巨人感。

园林艺术,是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集大成者。欧洲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园林艺术中,一直以体现欧洲古典主义艺术见长。一座园林,就是一部文化与艺术演绎的历史。由著名设计师勒·诺特设计建造的法国凡尔赛宫苑,规模宏大,风格突出,内容丰富,手法多变,最完美地体现了欧洲古典主义的造园风格。

凡尔赛宫规划面积1600公顷,设有22个入口。宫苑建造长达26年之久。宫殿坐东朝西,建造在人工堆砌的台地上,中轴向东西两边延伸。园林布置在宫殿的西面,近有花园,远有林园。由宫殿眺望园林,视线深远,循轴线可达8公里外的地平线,气势恢宏。国王林荫道长330米,宽45米,林荫道尽头是著名的阿波罗泉池。泉池之后是壮观的大运河,长1650米,宽62米,横臂长1013米。运河既延长了中轴线,又解决了沼泽的排水问题。在水花坛的两侧还各有一座花坛。在凡尔赛宫国王林荫道的两侧小林园中隐有14座小林园,各有不同的题材,别开生面的构思和鲜明的风格。

凡尔赛宫是作为绿色的宫殿和娱乐场来建造的,展示了高超的开创广阔空间的艺术手法,不愧为欧洲园林巅峰之作。

英国的威廉山,最初是山地巴洛克风格园林。黑森亲王卡尔去意大利旅行,非常欣赏那里的文艺复兴花园,尤其是法尔尼斯庄园。回国后,他带来了意大利建筑师古尔尼洛,让他在卡塞尔以这种园林为蓝本,设计威廉山园林,并于1718年建成。
园林的主轴线由山顶的希腊大力神——海格利斯雕像一直延续到卡塞尔市区,长达5公里,其中在园内有2公里长,花园高差有300米,水沿着这条轴线从山顶逐级跌下,共600级,蔚为壮观,后来只建了200级。轴线上设置了水剧场,雕塑等。数十年后,曾在英国工作过的施瓦茨考夫将自然式风格引入该园,建造了很多异国情调的点景物,包括一座中国风格的“木兰寨”。

1785年以后,该园逐渐蜕变为风景式,除了那条巴洛克轴线还在外,其他地方诸多景观已经消失。但是,威廉山园林,依然是英国古典主义园林,体现着欧洲传统文化精神。

布莱尼姆宫是1704年英国国王赐给著名将军约翰·丘吉尔的官邸。嘉奖他在巴伐利亚打败了路易十四的军队,取得了布莱尼姆战役的胜利,封他为马尔伯勒公爵,并将这座府邸赐给了他。布莱尼姆宫,是当时著名的建筑大师约翰·范布勒,于1705年至1722年间完成的一项杰作,这里的园林布局和建筑风格,都是为了体现马尔伯勒公爵建立的卓越功勋,几乎囊括了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一切古典艺术。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诞生在布莱尼姆宫,他是第八代马尔伯勒公爵的孙子,他继承了这个显赫家族的优良传统,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度过了辉煌的政治生涯。温斯顿·丘吉尔曾经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家族的传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保卫了英国,后来担任英国首相,因而名垂青史。

我们上面举证的个案,都无可辩驳地说明,欧洲的现代文明,与地中海的古代文明有着不能割舍的联系,而作为创造这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