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小班数学游戏:快快躲起来。教师扮演大灰狼,幼儿扮小动物。地上放置各种图形的大卡片,当做小动物的家。大灰狼来抓小动物时,小动物根据指令躲到相应的图形家中,否则就被狼抓住。
非常有趣的游戏。考虑天太热了,这个游戏会让孩子异常兴奋。大灰狼这个角色是"兴奋"的关键。其实,游戏的目标是相当明确的:图形。当然,设计者运用情境,符合小班孩子的特点。但我觉得,这个游戏里有身体动作的直接参与,情境是可以弱化的。因此,做了如下设计:
在前面增加了搭图形的环节。一开始,安排个"搭"的环节,一则可以轮流休息,避免孩子过于兴奋、过渡活动而太热;二则可以让孩子运用一些以前积累的关于图形边角的经验。材料准备相当简单:就是我们结构区的大型木质的积木。孩子们调动原有的经验,用长条的积木搭出长方形、三角形。当我提出要搭圆形时,争议发生了。有的孩子认为要找弯弯的积木才行、有的认为长积木也行、有的就干脆认为找半圆形的积木。这些原有的经验,在今天的活动中相互冲撞。并得出了结果。
在搭的过程中,我适时提问:两条积木搭三角形,够吗?还需要多少?你觉得XX的图形那里还在需要修改一下?为什么有的三角形大?同样三条积木,为什么XX的三角形没成功?XX搭成了?孩子们对边的长短、角度的大小是有感知的。不断在调整角度、更换长短不同的积木。
搭了几个图形,我就让孩子们开始了游戏。孩子们都想玩,就提出了再多搭一些的建议。我允许,并承诺参加游戏的孩子将越来越多。当然,我会根据图形的数量,控制好人数,保证孩子游戏时都能找到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