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到底是专心还是分心?
这是一个小班计算活动。教师把双手背在身后,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孩子:"今天老师带来了有趣的图形娃娃,我要把它们送给你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好吗?""好!"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锁定了,只有一双小眼睛没有关注老师,低着头,手里似乎握着什么东西。"俞漳,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交给老师好吗?"谁知俞漳赶紧把小手藏在背后,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能给老师看看吗?"俞漳很小心地把手掌摊开,神情间充满了爱怜:"是一只蜗牛,我从家里的花园里捡到的。""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做游戏了,先把它放好,等一会儿再玩,好吗?"(分析:当个体的需求和集体活动的安排有冲突时,教师最直接的反应是好言相劝,希望通过提醒和劝慰让个别孩子融入集体活动,使活动有序进行。)
"不好!"俞漳显然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赶紧把小手缩了回去。教师有点急了:"快点!这么多小朋友都准备好了,就等你一个人了。"可苏俞漳仍然坚持着,把小手握得更紧了。教师很生气地说:"去玩你的蜗牛吧!我的图形娃娃也不愿和你做朋友了。"在分图形娃娃时,教师故意冷落他,不将图形娃娃分到他手上。(分析:当说理教育无效时,为保证集体活动的继续进行,教师继而转为冷处理,以此来惩罚个体的"一意孤行"和"顽固不化",也企图让他妥协,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可俞漳却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我行我素的样子,继续低着头,嘴里咕哝着:"我才不要和图形娃娃做朋友呢!有什么好玩的!"教师也没搭理他,继续着活动环节。(分析:当两种方法都无效时,教师就选择了放弃。)
教师出示了圆形宝宝提问:"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小朋友们各抒己见:"苹果是圆的。…‘钟是圆的。"……冷不丁俞漳也举手了:"蜗牛背上的壳也是圆的。"回答出乎教师意料。(分析:虽然俞漳没有直接地、专注地参与集体活动,但他仍处于思考、学习状态.并且很自然地将自己关注的事物和老师的提问联系起来。如果同样能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教师作为指导者又何必去在乎他的学习方式呢?又何必去追究他有没有遵守常规呢?给孩子留一片自由的空间不是更好吗?)
教师马上表扬了他并进行了适时的引导:"俞漳观察得真仔细!可蜗牛在你手心多难受呀!干嘛不先把它交给我呢?这样我就可以找一个图形宝宝和你做朋友了!""不可以!早上我带了两只小蜗牛,一只送给了王杰,可他不小心把蜗牛弄到地上踩死了!"俞漳流露出惋惜的神情。老师和颜悦色地说:"那好,你自己小心保管吧!给,图形娃娃和你做朋友。"俞漳舒了一口气,开心地笑了。(分析:这时,教师的意愿不仅仅为了让俞漳参与集体活动,而是想了解他"坚持"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