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书雄:争天下者 必先争人

  《管子》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典籍。它记录了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的政治、经济思想及其相齐的历史资料。管仲相齐40年,不以“兵车之力”,却辅佐齐桓公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业。这一成就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管仲独特的人才思想。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才战略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势下,对《管子》一书的人才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中汲取智慧,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人才的地位问题。《管子》一书高度重视人才,把人才的得失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管仲认为,“求天下之精材”、“收天下之豪杰”是实现国家富强兴盛的根本保证,强调“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权修》篇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就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培养人才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把人才的培养视为百年大计,体现了管仲的远见卓识。

  关于人才的选拔问题。对于为政者来说,人才的发现与选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举贤是基础,选贤是关键。从《管子》一书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齐国,齐桓公求贤若渴,鲍叔牙荐贤让能,管仲知人善任。可以说,这三人组成了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决策群体,成为成就“一匡天下”霸业的领导核心。在人才的选拔上,齐国制定了“三选”制度,即由乡长、官长、君主三个层次逐级选拔。这种“三选”制度,可以有效避免基层官员埋没人才、有贤不报,也可防止君主随心所欲、任人唯亲。

 关于人才的使用与考核问题。《管子》一书提出了“三本”、“四固”、“五务”与“省官”制度。所谓“三本”,是指用人的三个标准,即“重德”、“察能”、“量功”。通过这三项指标的分析、考察,看所选用之人的品德与地位、功绩与报酬、才能与官职是否相称。所谓“四固”,是指把能否行仁、辞让、公正、恪职四个方面作为人才选用的基本标准。所谓“五务”,是指“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也就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意思。所谓“省官”制度,是指对各级官吏的职责进行考核、检查和监督的制度。“省官”的前提是要明确官员的职责,并根据职责进行考核。考核内容要具体,不仅看大德与大节,而且看实绩。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