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斩马谡与执行难

作者:晏汝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执行本
身就是战略,反之亦然

执行是目前企业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比起国外企业,执行难题更让中国企业老总们头痛不已,因为国内企业的职业化水平远比国外低,这就使执行难题愈加难以解决。
为什么执行会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我的看法是,执行之所以难,首先在于它长期被忽视,而它之所以长期被忽视,原因又在于"执行"这一行为本身并没有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我们在总结大多数"执行"错误时,简单地把错误归于执行一方,而没有真正找到执行难的"元凶"。
诸葛亮斩马谡是中国企业家经常引用"执行难"的例子。马谡因为没有执行诸葛亮的战略安排而葬送街亭,从而使诸葛亮丧失战略要地。在总结自己这一失误时,诸葛亮痛心疾首,后悔没听先帝之言而重用马谡,因为先帝刘备早就对他说了,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从此,马谡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典型,成了空有理论没有执行力的代表,诸葛亮的失误也被简单地归于"用人不当"。
但是,这个故事却经不起推敲。因为我们看不到马谡怎么就没有执行力了,难道马谡不执行诸葛亮的计划就一定没有执行力?
如果我们一定要判定马谡"只知兵书,不懂实践",就必须先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诸葛亮的规划"绝对正确"。所以马谡只要遵守诸葛亮的计谋,倚山安营扎寨死守,就算"有执行力",否则就是"没有执行力"。但问题是,凭什么说诸葛亮就绝对正确呢?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因为诸葛亮是主帅,马谡是将,"将"只能按既定的"计谋"行事,否则就有执行问题?
在"三国"整本书中,大多数时候都假定诸葛亮"神机妙算",是不会错的,所以这才有马谡按"兵书"照本宣科,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但诸葛亮真有资格斩马谡吗?从逻辑上讲,他们两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在诸葛亮那里的逻辑是:我的计谋是正确的,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做,街亭就可以守住。而在马谩那里的逻辑是:兵书上的计谋是正确的,只要按兵书写的做,街亭就可以守住。唯一的区别是,书中假定诸葛亮是"神",有妙算,马谡则"言过其实"。
也许有人会说,诸葛亮与马谡不一样呀,诸葛亮是军师型主帅,所以可以坐而论道,马谡是"将",就必须执行。而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两个问题:第一,执行是一个简单的"照做"的过程吗?第二,衡量执行能力是否优秀的标准,是"照做"的程度,还是结果(业绩)?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才真正涉及到了"执行"问题的真相。首先,执行并不是一个"照既定计谋做"的过程,否则就不会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其次,衡量执行水平高低的是业绩,即以成败论英雄,而不是所谓的规划。
事实上,战略规划(计谋)与执行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起点。当我们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假定人是理性的,信息是完备的,竞争是充分的,因果关系是成立的,这才是逻辑分明的战略规划。可我们在执行的时候,就会发现逻辑不一样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不是理性的,随时都可能感情用事;信息是不完备的,只能掌握有限的情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天有不测风云"。可见,有因并不一定有果。
在执行问题上的误区,就在于我们不懂得或不重视这种差别,而用规划逻辑替代执行逻辑,理所当然地推导出"战略(规划)一确定,关键就在执行"的结论。
而懂得了这种差别,我们马上就会发现,战略(规划)与执行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根本不可能说我先固定一个,然后去要求另一个来完全配合这一个。很简单,"没有战略的执行"或"没有执行的战略"都是毫无意义的。
由此我们才能懂得,真正的战略,就是把各种因果关系尽量理清,尽可能地逼近目标(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真理)。而真正的执行,就是首先懂得因果关系很可能是不成立的,然后因时因地制宜分析各种可能性,找出办法来达到目标。在这里,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是 战略与执行"对立统一"的 起点与归宿。
所以,即便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是"完备的",但一个有执行能力的马谡应当这样去思维:"我的使命 是守住街亭,但司马懿有若干种办法攻街亭,诸葛亮的办法完全有可能失效,如果司马懿的办法战胜了诸葛亮的办法,这种情况下要守住街亭,我要做什么?"
这种思维下,我相信马谡才是有执行力的;这种时候,诸葛亮的战略也才"真金不怕火炼"一一如果你真的"神机妙算"的话,那么马谡从相反角度的思考,也会与你不谋而合。
遗憾的是,我们这个世界基本上不存在太多的"神机妙算"。更遗憾的是,我们将大多数失败简单地归咎于"执行不力"。当诸葛亮斩马谡的时候,他也许没有想到,马谡与他的思维其实是一致的,而真正有执行力的是那些怀疑他的决策不完整、然后通过因地制宜来制订新的执行策略的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会懂得,为什么执行本身就是战略,就像战略本身就是执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