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世界卫生组织(WHO)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我国多层次人才框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在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职校生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为此,我进行了分析,并学习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与表现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同时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职校生逆反心理将其表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地“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禁果逆反。职校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四,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却用喝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喝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五,失衡逆反。即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我们所要做的是“对症下药”。克服逆反心理现象的对策有以下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