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哲学的内容和形式 哲学的思维方式 彤而上学的思维
【论文摘要】“哲学的终结”是西方后现代主叉哲学的结论,后现代主叉哲学彻底否定了传统哲学,得出了“哲学消亡”的命题。本文从对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到的三个层面再探“哲学终结论”
“哲学的终结”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它认为,传统哲学和现代主义哲学都是“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的产物,都把世界分为精神和物质、自为和自在、主体和客体、心灵和身体、内部和外部、本质和现象、真理和假象、意义和文本的二元对立;但对立的目的是统一,都用前者统摄后者,从而使前者处于中心地位而后者处于边缘地位。这种思维方式是造成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异化的根本原因。要想彻底解决人与世界关系问题,必须解构传统哲学和现代主义哲学,实现与以往哲学的彻底决裂。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纷纷主张“上帝死了”、“人死了”、“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其消解对象系列的终点就是“哲学消亡”。其实“哲学消亡”的主张并非后现代主义的专利,西方哲学已经经历了三次危机,每次危机都是哲学在苦苦思索“是生,还是死”的问题,但每次危机过后哲学都获得了新生和繁荣。因此,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哲学是不存在“终结问题”的。问题在于,当代一些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如代表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的两个高峰的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也主张哲学的终结,就尤为引入深思了。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哲学反映的内容和形式——具体抽象的哲学
黑格尔说哲学是“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马克思说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两句话都表达了一个命题:哲学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哲学家只躲在书屋里用一些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创造理论体系的过程,而是哲学家面向现实聆听时代的强音进行高度思维的结果。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证明。西方主流哲学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演变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展现出西方社会自身发展演变的逻辑。古代本体论哲学的产生是古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幻想征服自然而又无能为力、进而借助外力以求获得解放的一种表现;近代一元论哲学是在近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取得巨大成果、把自然科学的理念引入到哲学领域形成的。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社会、人类文明,都表现出复杂性、异质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相对主义在西方盛行,各类现代主义西方哲学家,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本主义,无不强调认识的相对性、多样性,强调真理的约定性、有用性等。不仅如此,即使一些看似抽象的难懂理论形态的哲学也是对现实的曲折表征,这突出表现在德国的古典哲学上。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语言晦涩难懂、逻辑体系严密,但是在艰深枯燥的语句形式后面却隐藏着德国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容。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世界,其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批判精神、进步自由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政治上极端保守的德国。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不敢发动类似于法国的实践革命,于是就在哲学上发动了一场思想革命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指出,“在这些教授后面,在他们的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他们笨拙枯燥的语句里面竟能隐藏着革命吗?”但是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貌似替反动当局统治辩护的命题却隐藏着“凡是现实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一进步性的命题,从而看似保守的形式却隐藏着革命的内容。同样,康德哲学也是通过一系列抽象概念的推理演绎过程得出了“人是目的”、“人为自然立法”等一系列歌颂启蒙精神的论断。因此,哲学家们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是终身在书斋里格物穷理的学究,而是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的思想家;哲学也非远离“尘世天国里的学问”,而是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但是“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表明了哲学反映现实的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说,任何哲学理论、哲学思维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适应了一定时代历史的发展要求,都是对其生存时代的主题的集中表征;当实践向前发展、时代主题发生相应转化时。旧有的、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的理论就可能不适应后一时代的要求而遭淘汰。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任何哲学理论或体系的终结是绝对的,没有适应一切时代、一切民族和地区的超时空的永恒真理。恩格斯曾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哲学反映的内容虽然是具体的,但其反映的形式却是抽象的,这是由哲学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决定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时代精神”就是哲学面对的“现实”,它表现为各个时代相互冲突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并凝结为各个时代的“科学精神”、“伦理精神”、“艺术精神”等。哲学反映现实就是以“时代精神”为中介反映现实的。这种反映不是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表述而“客观地”解释世界,从而就少了“明晰性”;也不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描述而“主观地”说明世界,从而就少了“直观性”。在既没有“明晰性”又没有“直观性”的前提下,哲学则只能是在纯思辨领域内抽象晦涩的表达。这种抽象纯思辨的表达使哲学易于脱离实际而自发地远离生活世界,如果哲学家又偏执于对哲学体系的追求,那么牺牲实践以成就体系就是一种自觉的选择。而脱离实践的理论是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的,因此“哲学的终结”就不是耸人听闻了,而是现实了。
二、哲学的思维形式——批判的哲学
黑格尔曾指出:“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了死人的骨骸。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了肉体死亡的个人,而且充满了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另一个,埋葬了另一个。”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黑格尔以前的西方哲学史,也适用于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史。这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所致,是哲学固有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哲学是一种反思性思维,是思维的自我思维。它把思维自身作为思维的对象,即对思维的思维;它以思维既定的逻辑前提和结构为对象。思考和批判现有的思维前提关系结构。并把它纳入更大的思维系统中,形成新的概念结构。这就是说,反思思维是思维的自我认识、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这种思维的实质。是以“应然”的尺度要求“实然”,始终用挑剔批判的目光审视着既有的理论,看到的多是既有理论的缺陷,从而使其多了几分否定性、少了几分肯定性。然而其它学科一般却是建构性思维,这种思维是从一定的概念出发、依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形成判断推理,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从而使其多了几分肯定性、少了几分否定性。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哲学和其它学科的发展形式有了显著的区别:其它学科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研究的范围就大致地确定了下来。然后就会向精度深度发展,日趋走向自己的对象;但哲学则不然,哲学是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对象.日趋远离自己的对象,从而使自己的对象最终从视野中消失,走向自我终结。但笔者认为,哲学丧失了研究的对象恰恰是对哲学的完全肯定。哲学的神圣使命并不在于提供一个满意的解释世界的答案,如果哲学仅仅囿于这一点就会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从而其灭亡就是必然的,传统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灭亡就是最好的证明;哲学的神圣使命也不在于脱离实际为人类的未来设计一个宏伟的蓝图。让人类忍受“尘世的痛苦”而遐想“天国幸福”的解脱,这是哲学神学化的道路,最终也将取消哲学,欧洲中世纪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就是最好的证明。哲学的神圣使命在于:不断地根据现实提出问题、提出新的理想,又不断地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理想的途径,从而使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这才是哲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思辨,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途径就是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改变世界”。哲学的神圣使命就在于批判不合理现实,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制度,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种批判不仅是理论上的批判,更是实践上的批判;不仅是哲学的建构再生过程,也是哲学的解构灭亡的过程,是哲学不断否定自身日趋走向实践的过程。因此,不消灭哲学,就不能使哲学变为现实;不消灭哲学,就不能使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人类解放的历史和哲学消亡的历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分割。
三、形而上学的思维一一终结的哲学
形而上学的思维在西方哲学史上可渭源远流长。这种思维方式乇要表现为割裂事物之问的有机联系,把事物一分为二,用一方去统搬另一方,从1‘lJ用孤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题;它在古代和近代表现为一种典型的本体沦思维,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黑格尔哲学是历史上最为庞杂的集本体论、认识沦、辩证法、自然观、历史观于一身的客观精神本体论,它的实质就是阐述客观精神(理性)如何把握和创造万事万物并实现目身的过程,其巾精神哲学主要阐述客观精神(理性)在人类历史中的目的和形式这样,黑格尔就克服了旧唯物丰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的矛盾,在空问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不仅如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又把自然和历史理解为一种变动发展的过程,但是这种变动最终是服务于本质和规律的,这样也就实现了时问上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黑格尔哲学就从空问和时叫两个维度实现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是以虚设的外在于人的客观精神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统一,是以牺牲自然领域的科学理性和社会领域人的主体性为代价的统一,因此黑格尔哲学一产生就遭到现代丰义哲学的普遍反对。
现代主义哲学认为,黑格尔的“尢人身的理性”是狂妄的理性,他企图靠哲学的思辨来预言科学的发展。用辨证逻辑来代替科学的实验;黑格尔的“无人身的理性”是冷酷的理性,他企图用一种泛逻辑的理性去解释和规定人的存在,前者构成了现代哲学的科学丰义流派,后者构成了人本主义流派。人本丰义流派将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科学丰义流派将现象世界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实现了哲学的主题从本体论向认识沦的转移。哲学的视野从非人的世界向属人世:界的转移,使哲学的内容、思维、风格、形式等都发牛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科学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研究完全独立于人的外部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哲学只能研究经验世界的关系问题,这就把形而上学和价值问题悬置起来了,把本体论和价值沦逐出了哲学领域。但是他们又认为,经验世界自身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研究经验世界的科学知识也是相对的,任何真理都与主观性相联系,都是约定的,没有绝对不变的与人无关的真理,主张约定真理、主观真理、有用真理等。因而,哲学的任务不在于探究现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在于为科学认识提供正确的方法,保证认识的正确性,哲学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或分析活动。由此开辟了哲学科学化、形式主义化、纯思辨化的道路,这在后期的语言分析哲学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学院气息。他们使用专业术语在很小的圈子里只争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局外人却不知所云,这和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不厌其烦地去沦证上帝有几根头发和每根头发上能站儿个天使是没有区别的。但是无论科学主义哲学怎么演变,其哲学的经验基础没有任何改变。科学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以“实证”作为核心原则来改造哲学的,实证的基础是科学经验,但是科学解释不了社会问题于是他们又把间接经验逻辑纳入其中,到后来英国的密尔甚至把社会人生自然的种种现象都算作经验的范围。但是无论他们怎样扩大经验的范围,其局限性还是避免不了的:第一,经验再多也是有限的;第二,经验总是带有主观性的,甚至会有错误;第三,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个对象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而经验不具有普遍性这也是为什么当代语言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宣布“哲学终结”的深层次的原因:既然分析哲学以有限的经验为基础展开分析活动,而哲学命题体现的都是一种有限和无限有机结合的内容,用有限的经验当然是没有办法说明无限深远的哲学命题涵义的;并且其分析得越深入其所用的分析工具越接近直接经验,距离科学命题和哲学命题也就越远;当这种形上之思发展到极限的时候.宣布哲学命题无意义就是其合乎逻辑的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