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主体性的哲学思考(一)

论文关键词:主休性 特征 主体性原则
  论文摘要:主体性强调人的意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性因素的表现及功能,它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哲学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主体性,改革前呈现集体主体性;改革后则更多表现为个体主体性。本文欲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分析他存在的合理性,同时指出人类理性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性原则。
  在本体论领域研究问题,这是哲学相当长时间内所表现的事实。人类的智慧为寻觅一个终极的本源禅精竭虑地做出宇宙合理性的解释,从而为其他科学奠定知识的始基。从形而上学的“实体”或者“存在”到笛卡儿将范涵于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背后的主体性因素揭示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哲学第一原理,历程已经悠久,后者终于开启了近代哲学之门,为近代哲学的主休性原则莫定了基础。之后的探索,无论是康德还是到黑格尔都认为主体活动对于知识的把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体(即主体的绝对理念)经过费尔巴哈到马克思恢复了各自应有的地位。
马克思在历史实践中找到并发展了主体性原则—人之于客体的积极意义。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决定的。’本体论中,哲学探究的对象是对主体与存在或观念与理念等,一切力量的源泉都被哲学本体所统摄着。人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在极大的可能下是一种消极的附属品。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提出以后,哲学家们不断将对象从虚无中拉回现实,从客体转向主体。不管怎样看待这个世界,这些都是次要的,这种理性思维的外在形式,毕竟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易为理解人理应成为研究的对象。于是,关于人的研究是近代哲学研究的新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由费尔巴哈的生物人还原为社会人,指出人是在生产和交往中(即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展现生命的力量,人是感性的现实的人,人的力量与价值也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中国,历代领导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第一代领导人开创社会主义事业起,经过邓小平时期、江泽民时期的丰富与完善,至今已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主体性及主体性原则被放在了应有的位置(这是基于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社会历史条件讲的)。把人的生存和发展,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实践中,发挥主体性原则(强调人的意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性因家的表现及功能,及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解放并发展生产力,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文往方式。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研究主体性、发挥主体性原则的积极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应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在西方,哲学上关于人权利、自由情感意志因子等已融人人的本性之中,与之相反,中国由于漫长的专制思想文化的浸淫,人作为一个自觉的主体性概念一直处于压抑之中而未得到发展,个人主体性的发挥缺乏积极、自由形成的外在空间,专制制度从根本上阻挡了通往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道路,因而缔造一个外在的理性社会秩序是当务之急。无疑这一外在秩序的具备则应满足以下基本的几点:既定条件下的物质满足;政治制度的合法化;意志表达的自由。只有在理性的外在秩序的构建下,主体性才会有从内在角度舒展的条件和平台。也即主体性具备一定的理智、道德和审美情趣以及表达的意愿。一般来讲,主体性的舒展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实现。在革命进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第一代领导人就是要建立一个新世界,以形成这样的一种外在秩序。毛泽东力树人之主体的主旋律,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他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他哲学的深厚动力就来自对人生命和意志的超越。他的“打破旧世界,缔造新世界”命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以及左倾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等都是这种倾向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