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及财税对策分析(一)

内容提要:文章在对我国目前储蓄和投资的现状进行一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障碍,即企业税收负担过重,投资吸纳能力降低;规费负担过重,投资欲望降低;居民预期消费心理降低,制约企业投资需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国内总需求的扩大;投资渠道不畅,抑制企业投资需求。进而提出了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财税对策,包括在完善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融资体系,完善财政补贴制度,规范收费秩序等。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近年来,我国国内储蓄(主要是居民储蓄)不断增长,截至2001年11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7.23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7次下调银行存贷利率,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但我国的投资率却逐年下降。本文试图在探讨阻碍储蓄向投资转化因素的基础上,从财税政策上寻求解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对策。

  一、我国储蓄和投资的现状分析

  国内储蓄可以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我国国内储蓄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80~2000年,我国政府储蓄从32%下降到2%,企业储蓄从37%下降到13%,而居民储蓄却从31%上升到85%,居民储蓄已占绝对主导地位(详见表1)。

  虽然我国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对社会投资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贡献。如表2所示,我国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而民间投资需求却一直萎靡不振,由1996年的47.60%下降到1999年的42.81%,尽管在此期间我国政府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民间投资需求不振导致我国的投资率逐年下降,投资率已由1993年的43.47%下降到1999年的37.00%.

  二、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分析

  持续增长的居民储蓄为我国投资准备了充足的资金,但民间投资需求却一直萎靡不振,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投资税收负担过重,投资吸纳能力降低

  1994年税制改革时,为了抑制日益膨胀的投资需求,我国采取了抑制投资的税收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税收政策未及时调整,造成企业投资税负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投资需求。

  1.市场结构的变化导致企业税负增加。目前,间接税在我国税收收入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1994~1999年,我国间接税比例分别为72.9%、71.2%、71.4%、68.1%、68.3%、64.9%,几年来虽有下降,但比例仍显较高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税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负担。在均衡条件下,各自负担的比例取决于商品的供需弹性。商品的需求弹性越高,企业所负担的税收就越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商品日益丰富,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商品需求弹性提高,虽然间接税总体规模基本没变,但其中生产者负担的部分有所增加,导致生产者投资积极性下降。

  注: 民间投资包括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

  2.现行税收政策导致企业税负过重。(1)增值税。我国所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所购进的固定资产、专有技术等长期资本所含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造成对资本品的重复征税,增加了企业投资的税负。我国现行的增值税还将服务业、农业等其他行业排除在征收范围之外,造成抵扣链条脱节和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加重企业税负。同时,现行增值税政策将纳税人人为地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2)企业所得税。国际上,企业贷款利息可以全部进入财务费用,在所得税前列支,而我国税法明确规定利息扣除不能高于国有金融机构贷款利息。实际上我国企业的贷款利息费用普遍高于税法规定的标准,造成一部分利息费用不能进入财务费用而在所得税税后列支,增加了企业融资负担,抑制企业融资需求,制约储蓄向投资转化。

  (二)规费负担过重,降低了企业投资欲望

  1994~2000年,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96%、10.33%、10.18%、11.06%、11.82%、13.02%、14.06%,而同期政府收入①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6.4%、16.5%、19.3%、21.0%、22.5%、24.1%、25.1%②。与发展中国家税负16%~20%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税负水平是偏低的。但是我国的税费负担却高出发展中国家许多,同时考虑到对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测算的保守性,25.12%应是我国税费负担的最低下限。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实际税负已经超过30%,这一数据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税负的平均水平。再从剩余产品价值与税费负担分析,税费和扩大再生产资金都来源于剩余产品价值。1999年我国企业剩余产品的价值量是26 530.84亿元,占GDP的32.4%,而当年的税费总量占GDP的比例按最保守的估计也达到24.11%③,可见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三)居民预期消费心理降低,制约企业投资需求

  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储蓄倾向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45.52%,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128.8%.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居民的预期心理制约消费需求扩大。从当前的情形来看,主要有3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国内居民的消费预期:(1)公有制经济效益不佳,职工下岗人数增加,再就业越来越困难;(2)一系列的体制改革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使未来家庭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支出大幅度上升,促使居民增加储蓄以备未来支出之需;(3)预期收入增长水平下降,居民风险意识不断增强,促使居民增加储蓄以维持正常生活水平。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居民的预期心理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得到明显改善,消费倾向也不可能很快提高。一方面使得居民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另一方面消费倾向逐渐下降将导致市场疲软,企业开工不足,资产闲置,企业的投资需求必然降低。

  (四)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国内总需求的扩大

  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差距的基本指标是基尼系数。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67,已进入绝对不平均区间,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扩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资本的积累,但不利于我国总需求的扩大。目前我国高收入人群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远低于低收入人群,造成我国平均消费倾向较低。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已由1985年的16.1%下降到1999年的11.5%⑤。平均消费倾向降低,影响了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进而抑制投资需求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