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乡镇政权的现状入手,分析了乡镇政权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乡镇政权再造要着眼于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官本与民本相转变,体现再造的人性化;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体现再造的统筹性;要坚持有为和无为相兼容,体现再造的可持续;要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体现再造的全面性。
关键词:乡镇政权再造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提起乡镇政权再造的科学发展观问题
(一)目前的乡镇政权是一个怎样的现状
乡镇政权为什么要再造?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首先要了解目前乡镇政权的基本现状。那么,目前的乡镇政权大体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呢?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是它的主要表现。其经济危机一是经济来源问题,表现为农不养政使大部分乡镇断了经济来源;二是债务问题,由于财政体制原因加之近年来的农村赶超型的发展使乡镇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有的几乎积重难返。其政治危机从本质上来说是财政危机的“变异”,主要是政权软化的问题和质量弱化的趋势:一方面是结构性退化,表现为乡镇的权责关系不协调,机构设置不合理,政权的运行成本过高、运作效能低下;一方面是功能性变异,表现为官本位的过重,使农民和乡镇政权之间干群关系恶化,个别地方还出现了黑恶势力向基层政权的侵入现象。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不加以深刻的分析,对于乡镇政权的前景,难免就要困惑了。
(二)乡镇政权还要不要存在
当前的乡镇既然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危机,那么,它应该怎么办呢?是存在还是取消?回答是肯定的。既然要存在,是加强还是削弱?回答也是肯定的。我们说,目前的乡镇政权,既不能取消,也不能削弱,要较好的存在和切实的加强。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乡镇的危机是我国农村转型发展期矛盾运动的必然现象。我们知道,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既有对立,又有统一;既有发展,又有变更;既有对农村上层建筑的破坏过程,又有对农村上层建筑的确立过程。这一矛盾运动导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错位,产生农村政治与经济的不和谐,出现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现象。对此我们要坚持用积极的观点和发展的目光去理性地、辨证地看待。看到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不断进入和谐状态的科学规律性;看到乡镇问题的出路,既不在于取消、虚化或实化,也不在于有限的乡镇自治,而是在于转化,在于重新配置一个的政治和经济均衡的乡镇权力体系。
第二,要着眼于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城乡统筹发展。众所周知,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发展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又是战略机遇期的重中之重。靠谁去直面实现农村这一发展要务呢?毫无疑问,靠乡镇!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乡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位来看。乡镇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末梢地位,直接面对着9亿多农民,其运作绩效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人民的福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二是从乡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来看,在中国9亿多农民中的大多数无法真正在二、三产业获得稳定就业,没有能真正转移到城市之前,农村社会出现不稳定事件及各种意料不到事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国家必须有一个可靠的,能了解、掌握和控制农村发生各种事件的行政系统,将农村情况自下而上地及时汇报上去;必须有一个可靠的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及时将上级政策传达下去或将资源分配下去。这就需要有自上而下行政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强有力的介入。而乡镇是城市与农村的中介,是解决二元社会的突破点,因此,它的作用无可替代。
(三)乡镇政权再造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
乡镇政权再造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是改革问题?是发展问题?还是稳定问题?从表面上来看,我们说,它是三者居乎其中,都是;从实质上来看,我们说,它是发展问题。为什么这么下结论呢?因为,乡镇政权属于农村的上层建筑范畴,它的再造既不是简单的改革,也不是简单的创新,而是原有乡镇体制的脱胎换骨,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乡镇政权再造是一个发展问题。既然是发展问题,那么,它应怎样发展呢?怎样使之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相适应?怎样使之与农村经济基础更加协调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乡镇政权的再造必须着眼于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经济和政治的协调发展,坚持其性质、职能的根本性转换和结构性优化,这是解决我国乡镇问题的必然选择。
把握乡镇政权再造的几个具体科学发展观问题
(一)坚持官本与民本相转变,体现再造的人性化
乡镇政权的再造,要造成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呢?毫无疑问,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乡镇再造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乡镇再造的首要出发点。历史的改革实践证明,坚持以民为本,改革就会成功;坚持以官为本,改革必然失败。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权与民权相转变,体现再造的人性化。那么,如何转换呢?
第一,要树立民本意识。主要是着眼于从官本意识向民本意识的转换。意识问题是观念问题,是首要的问题。一是要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乡镇政权文化的核心。二是要树立人本政绩观。要坚持发展不应以速度为主,而应以民生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要义。把人本观念调整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上来,彻底纠正计划经济时期牺牲农业农民利益,单向突进搞城市化、工业化的赶超战略,把赶超型、差别型发展战略转变为协调型的发展战略,从城乡分割发展到联动发展,从差别化发展到一体化发展,从注重经济增长、发展速度到注重改善民生。
第二,要着眼于人本制度的创新。从官治向民治的农村治理转型是一个渐进的增量改革过程。这种治理转型需要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同时更需要进行综合配套的制度建设。农村政治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正是如何以新的制度安排和规则配置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政治与经济需要。人本制度的创新要着眼于农民对乡村事务要有更多的自决权。一是要纠正那种见物而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尽快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变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追究乡镇政权机关和官员在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责任。二是要建立和扩大乡镇人民直接参与乡镇政治的机制,增强乡镇政府的自主性和自我治理能力,使乡镇提供的服务满足辖区内农民的需求,让农民有表达偏好、监督公共品生产和服务的机制。通过双方不断的互动,使国家与乡村民间社会在乡镇社区治理中达成全面、积极和有效的合作,并最终促成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权力互强”格局全面实现。
(二)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体现再造的统筹性
再造乡镇政权,既要立足于微观,又要着眼于宏观,惟有如此,方能体现再造的统筹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当前乡镇表现出来的如利益冲突、体制冲突等诸多问题造成的权责分散,职能肢解来看,个中原因我们就很明白了。
第一,坚持宏观意识与微观认识相统一。所谓宏观意识主要是指国家上层决策界、学术理论界、宣传舆论界等对乡镇政权的地位作用和前景要有客观的理性的正确的认识,坚持这个认识与农村基层干群的微观认识达到统一和一致,唯有如此,才能在看待和处理农村问题上不至于产生偏颇。应该看到,近年来在农村宏观体制设计中的缺陷,在舆论媒体上因个别败类而对整体乡镇干部的刻意丑化,在学界上对乡镇要么糟的很,要么一锅端或一锨除的个别极端化言论,都是对农村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造成的。可以说,这种认识造成的后果既不利于国家决策层对农村的正确了解和决策,又不利于城市工商界对农村的支援,还对乡镇干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客观的说,山大什么鸟都有,乡镇干部中确实有不少问题,但他们不代表全部和整体,对乡镇干部和乡镇体制要有一个公正的看法。
第二,坚持宏观体制和微观制度相统一。要更好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从政策和体制创新入手,实现宏观体制和乡镇微观制度相统一。乡镇工作面对千家万户,面临千变万化的市场,职责之大、责任之重不言而喻。在体制创新上,一方面应当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和进程相适应,彻底解决条块分割问题,使责、权、利统一起来,使县机关部门和乡镇都摆正位置,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互相支持。另一方面要坚持使被配置权力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既能有效率地运行,又能相互平衡,有着严密的自我制约机制,使乡镇政府真正成为有权威、有活力、高效能的一级政府,充分调动乡镇的积极性。
第三,坚持宏观控制与微观自治相统一。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要根据市场化的进程,从直接管理过渡到利用非行政手段的宏观调节。对于农村社区性事务,则在国家的法律权威下,实现以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地方微观自治,将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的体制之中实现全社会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