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坚持先进道德文化建设的思考(一)

[论文关键词]道德文化信仰方向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冲突和要求作出相应的调适。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面临的选择是:一方面,应正确地对待道德的继承与借鉴,开创道德建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准先进道德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改革开放跨进了新阶段,社会转型向深入触动。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对思想文化领域必将产生猛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尤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道德行为的影响更加明显。面对世界各种文化观念相互激荡、交融并存、多元化趋向加剧的客观现实,欲要中国道德显示出自己优秀的特质内涵和良好的社会功能,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续发展,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对道德现状进行全方位的探讨,而且更应贴近社会生活,从微观角度扩展研究视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思考,提出合乎道德进步要求的理论见解,促进道德的新发展。
  一、转变道德观念,走出道德困境
  在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活动、物质生活在社会结构与大众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消费需要空前增长,商业文化迅速繁荣。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冲突和相应的转变。同时,某些消极的道德思想,如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继踵而至,在道德原则上和价值取向上直接与社会主义道德发生冲突,导致道德评价标准、价值选择的紊乱、道德控制系统弱化和人们的思想信念淡漠或削减。加入WTO后又将面临着另类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的直接影响,它同中国传统道德和现实主流道德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这道德的历史嬗变时期,当代中国道德陷入了不可回避的困惑境地。因而现实道德研究和道德实践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运用道德辩证法去认识和对待在社会整体转型时期所引发的观念变化,正确处理变化中的正向与反向、一元化指导与多元存在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一元化导向原则的同时,达到一元化与多元性的统一。
  1・规范道德评价标准
  道德评价是人们道德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维持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保障机制。它对人们分辨道德是非、提高道德选择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道德评价是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道德准绳去衡量道德行为价值的活动,其实质是主体对某一道德行为作出的善恶判断,在道德分歧和道德观念冲突面前作出正确的选择,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
  在过去人们对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辨认是一目了然的,即可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在道德文化转型的今天,人们由于受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任何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在其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不再相信有适合全社会共同遵守的恒定标准了,经常处在自相矛盾的徘徊中。面对人们困惑的道德神态,急切需要逃脱非道德理想的搅扰,全社会应确定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并且要充分发挥道德控制机制的功能,包括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弘扬正气,遏制邪气。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义务,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2・改变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状态
  在过去,人们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不仅具有一致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把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道德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是多元的,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是自由、开放的,主要由价值规律来调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诸多不同的价值观,主要有集体主义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和拜权主义价值观等。任何一种道德价值取向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持,受到一种标准的肯定和赞场,而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讥评。这种道德选择的矛盾已经渗透到社会结构中的各个层面,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道德与消极道德在价值追求上的对立与斗争。传统的价值观被贬斥,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冲击或曲解,各种与社会整体利益相违背的价值观被某些人赞颂并效仿。价值选择的紊乱,使较多的人思想混乱、是非界限模糊,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凝聚力。当然,在以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尤其加入WTO后,面对多元化的世界和外来的价值观,面对时代价值取向和传统价值观念,每个人都处在价值观念的冲突、判断和选择之中,这应视为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但是,作为道德教育和宣传,它所坚持的道德价值目标的内容只能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理想。
  3・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审视市场经济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景观下所形成的新型价值概念,涵纳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其具体内容无不超出传统的价值观。在此期间,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看法和评价存在种种分歧与对立,一部分人从一个侧面看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实利型经济体系,它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个人利益追求最大化,造成社会共同理想信念的谈漠与消解,由此认为市场经济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紊乱、道德下滑、精神颓废。甚至还认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花天酒地、吃喝嫖赌等腐朽现象的蔓延,都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这样一来,自觉和不自觉地把道德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于信仰与市场经济当成了对立的两极。似乎市场经济必须是道德良心的反面。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满足人们对实质性和实效性价值的追求,能激发社会主义积极参与自由竞争,赢得竞争,竞争意识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它能大大增强人们的自主性意识。因此,不能不说是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巨大进步。于是认为市场经济只有正面价值,没有负面影响,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随物。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缺少对市场经济的全面分析研究,应该用辩证方法去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和不完善。首先需要肯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将大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价值观念的变革和道德精神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这样就会必然得出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是有利于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进步的新结论。但同时也必须正视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消极影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有待逐步完善,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明确的指导思想,各种消极意识和腐朽思想很容易趁机而入,其负面影响必然存在。
  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正反向分析,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即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是对立的两极,市场经济并不必须排斥道德信仰,而道德信仰也并不一定压制市场经济。不同的只是,在市场化的时代,道德信仰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不同了,不再像计划经济时候把道德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惟一推动力,无限夸大精神的社会作用而已。只要把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摆正了,就会充分肯定市场经济对道德的积极影响,从而道德观念才能找到新的立足点,才能从困惑中走出来,在更宽阔的视野里和更广大的空间中不断增添新内容。
  二、正确对待道德的继承与借鉴,开创道德发展新局面
  当代中国道德文化的建设,是在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和对外来道德的吸收与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道德创新活动,必须对传统道德和外来道德持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传统道德的准则和规律体系具有牢固的稳定性和传递性特征,它深深渗透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并同人们的情感、信念、意志结合起来酿成民风、民俗和社会风尚,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灵魂,成为不可轻易改变的精神力量。现实道德与传统道德、国内道德与国外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道德建设和发展中,如何继承传统道德和吸收外来道德至关重要。它实际上是如何正确处理道德的继承、吸收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必须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中加深研究。
  1・对传统道德的正确认识
  要正确处理道德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即历史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必须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文化。对传统道德既不可简单地肯定,又不可简单地否定。盲目地反对一切传统道德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表现,是极其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应予以批判。应该看到,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历史,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中国的民族伦理和道德文化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历史上的道德传统,才能为今天的道德建设和道德进步提供充分的基础条件。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意识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规律性和稳定性特征,它总是随着经济基础这条中轴线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特征。当经济基础改变之后,道德意识观念仍旧存在着,不可能随着经济基础改变而消失,因此,后一种道德必定是前一社会形态下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在道德被继承的过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对道德遗产的态度,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不分精华和糟粕的兼收并蓄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应该是辩证的否定,即扬弃。
  认识道德传统,要坚持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指导,今天是昨天的历史发展,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今天社会的道德是以往人类道德合乎规律的发展。如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刻苦耐劳、互助合作、艰苦创业、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袭承传的美德,今天仍旧深受人们的崇尚与践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正确认识优秀的道德传统,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是为了给今天道德注入有益的思想营养,使先进道德文化的建设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保持中国特色,提高全民族的精神境界。
  2・对外来道德的批判吸收
  中国先进道德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结果,除了继承民族自身的文化遗产,还必须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科学的态度是立足本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民族习惯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来进行,既不可不加分析地照搬照用,也不可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全盘拒斥。在吸纳外来文化成果时,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使中国的现实道德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站在今天中国文化背景去审视国外的伦理思想,依据这些伦理思想本身的历史地位、阶级背景加以分析,一方面遵循历史标准,把它们放在当时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看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民性、革命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遵循现实标准,即根据我们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求,看这些伦理思想具有哪些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这就是既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3・在社会体制转型中开创道德发展的新局面
  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对外来道德优秀成果的吸收,目的是加强中国现实道德的研究和建设,开创道德发展的新局面。这要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进行。社会转型不仅限于技术和物质领域,也不止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单一经济层面的改革,它涉及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同步展开。不仅引起利益关系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以及对社会风尚的深刻影响,而且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也是从未有过的震荡,这种冲击不是某些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因此,以往的很多观念与现实相悖,需要随着社会的转型加以调整。
  社会转型的突出特点是向实践层次发展,世俗化程度加深,这种趋势是个勿庸置疑的事实。世俗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社会氛围,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人们的最大关心和追求,这是合理的,无可非议的。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意识形式,不仅要在理论上为其寻找合理性根据,而且要在实践中努力促使人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发生相应的转变,使道德更富有感召力和约束力。这就对道德研究、道德宣传乃至道德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在倡导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设定的同时,要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及生存需求。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远离现实,极大地超越多数社会成员的觉悟水平和道德接受的能力,不管是否能真地接受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和外在的道德行为,盲目的把道德价值目标设定得又高又空的作法。在道德认识上,不应该把道德理想或达到某种道德状态,当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道德状况则被认为是评价该社会的最高的、甚至是惟一的尺度。正确的观点是,道德理想对社会的衡量只限于意识形态领域,是衡量人们精神境界高低的尺子,而不是测量社会的物质基础发达与否的标准。所以道德对社会的检验只是一个方面,不是它的全部。另外,不应该把道德目标指向一种无限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