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比较研究(一)

【摘 要】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其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其对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从教育理念、内容、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中美两过大学公民教育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大学公民教育的异同,并立足本国的现实,利用美国大学公民教育的有益经验,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方面探索我国进行大学公民教育的合理模式。
  【关键词】公民 公民教育 教育理念
  
  美国是西方民主政治最发达、最成熟的国家,其国民有着良好的公民素质,这主要得益于其成功的大学公民教育。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系统并且完善的公民教育体系;而在中国,大学公民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再加上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阻隔,至尽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成熟的进行公民教育的机制,同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学公民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承认中美两国在大学公民教育问题上存在差异的现实,并不是不能互相学习和借鉴,本文通过中美两国在公民教育的文化基础、教育的意识形态根源、目标、教育方法四个方面的比较研究,试图为中国的大学公民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的相同点
  
  1.内容体系
  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各不相同,但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上是基本相同的,概括起来两国公民教育的内容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历史教育。在中美两国,几乎所有的大学,无论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无一例外地设置了有关国家历史的学科,并把对国家历史的学习,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国家历史的学习,重现先人走国的艰辛历程,增同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
  (2)国情教育。让青年一代了解本国的现实情况,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明白本国的真实需要,及早选好方向,定下努力的目标,中美两国都很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致力于让学生了解本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正确地评估本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3)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是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事实世世代代繁衍不息的伦理基础。无论是以儒家文化作为思想源流的中国,还是以清教伦理为根源的美国,都在大学普遍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学生节俭、勤劳、友爱等,帮助他们形成各种美德。
  (4)成就教育。一个民族在奋斗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是让后世子孙自豪的资本。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取得的光辉成就,了解民族走过的伟大历程,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2.形式
  中美两国进行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形式基本相同,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其他活动形式。跟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虽然较多参加社会实践,但他们的主要活动天地依然是课堂,因此,通过课堂进行公民教育成为主要渠道。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中美两国同时都很重视课外活动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巨大作用,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在中国,各个大学通常都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教育基地、开展各种文体来进行;在美国,学校也采取一切办法和途径来对大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公民教育,其著名的服务学习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区,体验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中美两国大学公民教育的差异
  
  1.文化基础
  中国属于东方的儒家文化圈,对人性较为乐观,提出“人性善”的观念,认为人生来是善的,人的本性就是趋善避恶。在儒家看来,人性中有内在的向善性,行善不需要外力强制也没有任何难为之处,它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儒家认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具备一个文明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法律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是人的自然天性的流露,人人都会自觉去做,不需要外在的强调和干预。
  美国属于基督教文化圈,在人性上较为悲观,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人必须赎罪,必须用一生的时间来做一些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情,才可以在死后升入天堂。在基督教那里,人由于天生有罪的,为了回报上帝的爱,人必须加倍爱上帝,这种认识无疑为人的行善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保障,但由于人本性的恶,行善不可能是自发的,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经受极大的内心挣扎和矛盾,在基督教看来,公民意识的形成、公民素养的提高,并非是自然而然、顺利成章的。
  2.意识形态根源
  “意识形态”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政治家特拉西在其论着《意识形态的要素》中首先提出,意思是观念学,即对观念的研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借鉴特拉西的法语一词,创造了德语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将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解释了意识形态生成和运作得以依赖的社会物质关系,“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认为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的政治、经济服务的。
  在国内,尽管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不同的定义阐释,但是,这些阐释都无一例外地承认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把意识形态看作实现一定阶级利益的思想工具,看作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从本质上说,公民教育是一定阶级为了一定的政治目标对人们施加的意识形态方向的影响。
  中国和美国社会制度不同,两国的大学公民教育体系必然会受到本身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长期占据领导地位,各个大学始终致力于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青年学生,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大学都把宣扬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作为教育的根本,努力强化学生对民主制度的认同。
  3.目标
  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实现资木主义社会的政治目标。因此,在培养道德上成熟的人,培养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民主公民,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维护政治统治,传播主流政治文化上毫不放松。美国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把道德目标与政治目标密切结合在一起,并把道德目标作为政治目标的基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性质,即政治性。
  在我国,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索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四有”有着各自特定的内涵,反映着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的各个侧面,同时又是互相补充和联系的。
  可见,美国公民教育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共性,即政治性,但二者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有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道德等内涵,而美国是资木主义国家,所以美国公民教育培养目标中有强调所谓的民主理念。
  4.教育方法
  中美两国在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方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使用了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两种教育方法。中美两国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都鼓励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工厂、农村体验生活,通过一些访谈、座谈和劳动获得一些具体知识,增强公民意识;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的大学都注重榜样示范在大学生公民教育中的显著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见贤思齐,规范自身行为,发挥榜样的巨大作用。
  但是,由于文化基础和教育理念的差别,中美两国在进行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又都有各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