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播放音乐)
师:听,滴答的雨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雨声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从宇宙洪荒一直滴到现代文明,从悠悠远古一直滴到渺渺未来,在这雨声里,浸润着对祖先的追念;在这雨声里,浸润着对祖国的热恋。同学们在这雨声里,你们听出了什么呢?面对这冷雨,余光中先生又听出了什么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师:同学们对作者余光中的了解有多少呢?哪位同学能把你所知道的余光中告诉大家?
生:余光中是台湾作家,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在他的许多作品里都流露出他的家国情怀,我们学过他的诗《乡愁》。
师:家国情怀,很高的评价。的确,这首<乡愁》中,作者强调了地理的距离而引起的乡愁,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乡愁。这是他在诗中表现的情感,在文章中这种情感的表达就更为丰富了。还有谁能介绍得更具体一些?
生: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Q年到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本文创作于1974年,表达了离开大陆后对家乡的思念。
师:回答得非常详细,把本文的写作背景都带出来了。我们来看看余光中的经历,刚才那位同学介绍的是余光中的求学经历,余光中先生在获得了较高的学历之后呢,先后在台湾多所大学任教。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正如文章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关于乡愁我们来看一看余光中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有谁能把余光中的这段自述为大家读一下?
生:我出生在南京。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皇告别南京,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到2000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
师:请坐。正如余光中自已说的那样,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那么本文的写作,作者是否坚持了他一贯的感情基调呢?
首先让我们解读题目―听听那冷雨。在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们知道,在文中作者所听之雨,有绵绵的春雨,潇潇的秋雨.还有涝沱的夏雨,有大陆上的雨,有台北的雨,有凄凉惆怅的雨,也有欢悦柔美的雨,可是,余光中为何要用一个“冷”字来形容自已听到的雨呢?
生:这里雨可能是客观的感受,比如春寒料峭的雨和秋雨就真的有冷的感觉。但我认为这不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内容,他要表达的应该是一种主观感受。
师:主观上的什么感受?
生:冷。
师:为什么会感觉冷呢?是不是这雨让他联想到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由雨产生了回忆,关于在大陆时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可是现在却再也回不到那个时候了,回不到自己的故乡了,与回忆对比有一种凄凉之感,所以作者感觉雨是冷的。
师:回答基本完整,请坐。关于大陆的回忆,永远是余光中先生的一个美丽温馨的梦,而这个梦越美丽,便也越突出了现实的凄凉,所以作者感受到的是冷雨。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作者借“雨”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惆怅凄冷的意境,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因为愁,作者把主观感情融入客观事物中,所以雨也是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