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光的折射的现象,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2)会画光的折射光路图,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亲身体验由折射现象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
(2)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会画光的折射光路图。
教学难点:
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分析应用相结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仪器:
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演示观察: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光的折射》(沪科版)教学设计
2、录像视频: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上述实验和视频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就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光的光的折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实验:让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定义: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
1、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你有什么方法?
2、探究中如何确定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的位置关系?
3、探究中,如何确定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可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所使用的方法。
《光的折射》(沪科版)教学设计
探究1: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
思考: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现象: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探究2:把白色屏F分别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
观察思考:能否看到水中光屏上的折射光线,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探究3: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结论: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探究4:
1、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
2、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结论: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三)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沪科版)教学设计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应用解释:
1、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为什么加上水又能看得见呢?
《光的折射》(沪科版)教学设计
分析解析:如图所示,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从杯底硬币S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硬币S的虚像,像S′比硬币S浅,即上升了。因而人看到的只是硬币的虚像。
2、海市蜃楼(动画视频)
课堂小结:
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课本作业第2、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