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校大学生的短期打工行为,不在劳动监察部门的管理权限之内,如果要维权,需要诉诸法律。到法院起诉,大学生既没有经济实力,也不愿费时费力,最终只得“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吃个“哑巴亏”。而这又助长了“黑中介”的嚣张气焰。
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简便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政府部门对此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现状
打工权益被侵害的现象
现象一:工资被克扣
郑州大学广告专业大二学生刘宇今年暑假在学校附近的一家KTV做服务员,工资只有2元/时,而现在郑州市最低工资标准为7元/时。但是,学校周围的饭店、超市、KTV里的学生兼职,都是这个“价”。这家店还和刘宇签了书面合同,这让她挺放心。
合同里有一个条款:“迟到一次,扣3天的工资。”在刘宇看来,这是经营管理的需要,无可厚非。可一周后,刘宇迟到了一次,发现这一条款隐藏着“陷阱”――老板说,“扣3天钱”是按一天工作8小时计算,一次扣8×2×3=48元。而她一天只在那儿工作3小时。干了一周,居然还不够一次迟到扣的钱。
“条款上这么写的,找老板理论也是这样。只能吃个‘哑巴亏’,能有什么办法?”刘宇很无奈。
现象二:白交手续费
暑假前,郑州大学工学院的李媛在学校内看到招聘“抄写员”的广告,20元/万字,李媛报了名。报名时接待员称,需要交180元的手续费。她一咬牙交了180元。可没想到几天之后,那家公司“人去楼空”。
李媛说,当时对广告中的内容也有疑问:现在哪还需要抄写员啊?可当时接待员称,现在一些单位整理资料需要手写,他们只招收写字又快又好的。“这能去哪儿投诉呀,公司都没了。”当记者问起举报的事情时,李媛很沮丧。
据记者了解,不仅是“手续费”,一些不法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暑期求职心切,收取各种名目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最后再以各种理由拒绝安排工作,让大学生“赔了夫人又折兵”。
现象三:“黑中介”横行
如今在暑假打工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兼职的岗位却不那么好找。为了找工作,一些大学生把目光投向了职介所。而被“黑职介”忽悠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河南农大的段娜给记者讲述了她被“黑中介”忽悠的经历。这是一家学校附近的“家教中介”,看样子挺正规,有店面,签合同,还要交注册费10元。注册成会员后,再交50元的信息费,提供一个机会。段娜按照该中介提供的电话号码联系家长,却被告知这家已经找到合适的家教了。按协议,一次不成,中介还将提供其他信息共3次。可她所得到的另外两个信息也是同样的情况。50元中介费就这样打了水漂儿。段娜不甘心,上门找中介负责人理论,遇见好几个和她相同遭遇的同学。负责人说,协议上白纸黑字,退钱不可能。
据调查,这样的“黑中介”不在少数。有的中介还向学生事先索取雇主该交的那部分中介费,说是找到雇主时自己向雇主索取。但找到雇主遥遥无期,原本“一周内答复”的承诺也成了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