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的出现再度掀起了社交应用的热潮,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下,他们创造了业界的小奇迹。虽然官方现在都没有公布注册用户数量,但是自己身边使用这款应用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多。对于“啪啪”的前途,有人看好,也有人觉得没戏。不看好“啪啪”的人士认为有两座“大山”紧紧地压在他们的头上。不管“啪啪”的团队现在有什么想法,摆在他们的眼前的,除了机遇,还有不可忽视的危机。
新浪微博
社会化ID登陆成为很多网页和应用程序的“标配”,“啪啪”也借用这种方法以极快的速度增长用户数量,并以最简便的注册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迎合了用户的懒惰习惯,跳开了平台迁移所带来的困难。
有句古话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倘若新浪微博做出一些限制或者推出类似功能的话,“啪啪”极有可能会被扼杀于摇篮之中。虽然“啪啪”借用新浪微博的资源累积了自己的用户,但是他们的部分功能却受制于新浪微博。“啪啪”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浪微博用户对这类产品是有概念和需求的。新浪微博也有自家的“语音微博”和“微相册”,倘若他们将这两个功能结合,加上自身的社区效应,也许新浪微博能够把“啪啪”踩在脚下。著名的产品设计师白鸦认为“啪啪”的下一步应该拖半数的人去做营销和推广,以最快的速度累积千万用户,不然极有可能会猝死。
微信
“啪啪”另一个潜在危机是摆脱不了微信的。因为这款产品模型在技术上基本没有壁垒,而且使用场景比较相似,缺乏区隔。微信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布局就能瞬间变成另一个“啪啪”。另外“啪啪”和微信不管是在用户群体还是需求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要用户从“啪啪”脱离出来并不需要很高的代价,这对于“啪啪”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
声音
对于“啪啪”来说,声音和图片这两个元素已经死锁在一起,缺谁都掀不起这番热潮。但是声音也会慢慢变成了这个应用硬伤。出自于好奇心,用户现在是以最大包容心来试玩这款应用。但是“啪啪”在声音体验方面的确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不然的话用户的怨气会随着时间而累积成定时炸弹。
目前为止,“啪啪”的声音回复是需要逐个点击的,这会造成一定的不便。简而言之,用户体验与语音回复数量成反比。有一句话是大概是这么说的:“识别一样东西很容易,要记住一样东西很难。”如果用户某一天想找出曾经听过的一段声音,他也许要点击几十条语音回复,这无疑是在挑战用户的耐性。目前“啪啪” 并没有提供出语音检索功能,而且整个行业没有一个相当成熟的语音检索产品,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更灵活的解决方法。
内容
借助新浪这个平台,“啪啪”可以方便用户快速导入信息和圈子关系,直接或者间接产生海量内容。虽然热门推荐栏目上的内容非常精美富有文艺,但是也掩盖不了编辑运营整理的痕迹――部分图片只有十几个“爱心”而已。
对于“啪啪”来说,内容的审核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如果单纯靠人手操作的话,效率不是一般的低;如果采用机器审核,很难到达用户所期待的效果。如果一些政治性、色情性的内容在这些缝隙中发展起来,“啪啪”就等于半只脚踩进了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