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快速上涨,除了少数享受涨价好处的行业,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双重压力。成本的上涨已经将利润空间压到了生存线的最低点,已经降无可降,现在众多商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涨价。
现在企业界流行一种说法:“不涨价是等死,涨价是找死”,涨价的风险格外巨大。因为它不是由企业一个利益主体可以实现的目的,还要应该对渠道、终端进行重新利益分配来减少因涨价所带来的终端阻力。
其实,不用涨价来迎合市场,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企业若做好“开源节流”的转型升级工作,通货膨胀也不过是一张纸老虎而已。
“通涨”很坚挺,后果很严重
国家统计局9 日发布报告称,2011年6 月份CPI 同比增长6.4%,是2008 年7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统计局数据说明,食品价格因素和非食品价格因素共同推动导致物价走高,但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使得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
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现身边很多物价都在不断上升,先是油价、化肥,紧跟房价、肉价,你方涨罢我来涨。 有人戏称,除了存折的钱越存越少,其他都在越来越贵,我们似乎正在进入一个都涨价的时代。房价经过国家的N轮调控依然保持着高价态势,而今年初以来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涨也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向。 农副产品、食品的涨价,以及涨价的价格传导,使企业腹背受敌,不少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办公室写字楼租金在上涨,厂房场地租金在上涨,原材料不断升价导致生产成本加大,而物价的上涨导致人力资本的不断攀升,但市场却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意越来越难做,利润越来越低,大家都遇到通涨影响,为了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争取多点订单,甚至不得不压价销售,成本在扩大售价却步不前甚至售价更低,许多企业经营者经常向记者吐苦水,持续通涨局面下,真不知道如何经营?
中国的企业从未受到如此猛烈的来自市场的冲击,不仅是上游材料涨价引起了普遍的生存危机,而且,普遍的涨价风潮很快影响到作为企业最终主体的员工,物价的飞涨使众多的民众面临生活的巨大压力,而这些人很多都是各种企业的雇员,涨价时代的社会性压力很快传导到企业之中――在深圳,数百工人罢工,要求增加薪水,以保证其基本生活,而这种类似的要求,已经在中国企业中普遍蔓延。严重的是,通涨对于很多民营企业来说,不是赚多赚小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由于可赚取的加工费的减少和材料涨价的两端压力已经令企业内外交困,不得不关门倒闭。
不涨价是等死,涨价是找死!
中国市场经济几十年,各领域已经具备非常高的成熟度,各企业间的产品同质化也很普遍,即许多企业的产品功能质量都差不多,差异化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让企业打差异化牌已变得越来越难,在企业面临通涨持续高成本压力之下,开源节流便成了最普遍的想法,无非就是内部省一点花,外部多卖一点。怎么才能多卖一点?
在差异化点很难做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最简单最直接的就是产品降价,以往具有一定利润空间的基础上打价格战几乎万使万灵,但目前似乎已经走向了尽头,成本的上涨已经将利润空间压到了生存线的最低点,已经降无可降,现在众多商家讨论最多的,已经不是通过降价多少以占领更多的市场,而是涨价多少才能保持更多的生存本钱,于是,涨价成为众多厂家的首选策略。
现在企业界流行一种说法:“不涨价是等死,涨价是找死”,言外之意是价格调整是很多企业面临的考验,与降价不同,涨价的风险格外巨大。这是由于涨价不是由企业一个利益主体可以实现的目的,还要应该对渠道、终端进行重新利益分配来减少因涨价所带来的终端阻力。降价还能卖出一些回收点资金,而如果渠道和终端同样因通涨问题引发购买阻力时,那么涨价是连卖都卖不动,不是找死是什么。看来靠价格战始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导致一种普遍的生存恐慌在企业之中蔓延,但又担心因此而无法获得足够的订单,企业陷于两难境地,面对通涨,真的无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