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云:紫江企业塑料包装市场仍有扩张空间

  □主持人:莫及 嘉宾:天一证券研究所 张冬云

  主持人:紫江全流通的保荐机构最近表示,由于饮料行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紫江作为国内包装行业巨头,在未来预计有更快的发展。对此,您作何评价?

  张冬云:作为国内包装行业巨头之一,紫江企业在我国包装行业占据显著竞争地位和市场份额。有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境内塑料与热充填的包装材料制造商主要包括上海紫江企业、珠海中富与宏全国际等,上述三家公司占据国内包装材料行业近80%的市场份额。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大陆为全球饮料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1999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饮料产品年复合成长率高达近19.5%。现阶段,我国每年人均饮料消费量仅12公斤,而世界饮料平均年消费量为50公斤,其发展潜力之大不言而喻。有业内专家预测,未来数年我国饮料市场将有望维持15%左右的增长率。

  事实上,紫江企业正是在近些年国内饮料行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统计数字表明,自1998年至2002年,紫江企业销售收入从3.6亿元迅速增长至18.2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近50%,实现主营业务利润从1.1亿元激增至5.6亿元,年均增长近50%。另外,尽管该公司2004年度实现主营业务利润同比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当年该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依然高达约28亿元,较上年度相比增长幅度达到近26.4%。因此,仅从下游产业市场需求和潜在成长空间来看,紫江企业主营业务未来数年内继续实现快速增长仍然值得期待。

  主持人:紫江企业董事长李彧也强调要对公司发展持长远眼光,他表示,石化产品价格目前正处于峰值,今年石化产品价格将逐渐回落,公司的原材料成本压力将减轻,公司盈利情况将向好。据您的研究,是这样的吗?

  张冬云:紫江企业股份公司主营业务为塑料PET饮料瓶、瓶胚系列,PVC、OPP标签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饮料代灌装业务,该公司主要原材料为PET聚酯切片。有资料显示,目前PET聚酯切片成本占PET瓶平均总生产成本的65%以上,因此,这意味着紫江企业生产成本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PET聚酯切片价格变动的影响。公开资料显示,受聚酯切片价格上涨的影响,沪深两市主要的两家同处塑料PET饮料瓶制造上市企业即紫江企业和珠海中富,其经营业绩自2004年以来皆受到了显著不利影响。

  有迹象表明,全世界很可能已进入新一轮通货膨胀周期。尽管世界石油销售价格于去年底前后再度刷新历史新高之后,最近一段时间内石油价格进一步创历史新高的可能性不大,但世界石油销售价格在今后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很可能继续维持在历史次高价位运行,且时间很可能延续至今年年底、甚至更长时间,因此PET聚酯切片价格也将很可能受此影响继续维持在相对高位,而紫江企业原材料成本压力在近一年时间内仍然可能面临挑战。不过预计自2006年起,该公司PET聚酯切片成本将有望逐渐下降。

  主持人:能不能谈一谈紫江企业未来发展的亮点和局限之处?

  张冬云:从未来发展潜力和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紫江企业作为国内塑料包装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优势。第一,其下游产业即国内饮料市场未来成长前景依然可期,特别是农药与啤酒等产品现有包装材料未来被PET瓶替代可能性的存在,将为紫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外围基础。且由于国内塑料包装行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因此有利于有序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第二,紫江企业具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营,该公司依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以诚信的态度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发展壮大了一批优质客户群,与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统一、养生堂、乐百氏、强生、柯达、肯德基、雀巢、联合利华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策略联盟合作关系;第三,该公司主营业务突出,其历年的大部分销售收入都主要来自于塑料PET饮料瓶、瓶胚系列,PVC、OPP标签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且新投资项目都主要围绕包装产业展开,以不断完善公司产业链;第四,作为人民基本生活消费品食品饮料的上游配套产业,塑料包装行业的发展受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非常有限,因此这意味着紫江企业具备较显著的防御性投资价值。 

 当然,紫江企业的发展也面临一定局限性或者说不利因素。一方面,紫江企业的客户群与业内其它两家巨头即珠海中富、宏全国际的重复率较高,因此其竞争激烈程度将不言而喻,不利于公司经营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从财务稳健程度的角度来看,公司年报资料显示,2004年度末期该公司短期借款多达近15.1亿元,而2003年度末期该项目数据仅约为9.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2.3%,远远高于同期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速度。受此影响,其资产负债率也快速上升,这无疑会显著增加公司财务费用负担,将对公司长远发展不利。事实上,这从该公司最近几个季度会计报告期每股现金净流量一直为负数可见一斑。这表明该公司在投资规模高速扩张的同时,应注意潜在的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