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6、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或录音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东坡肉)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常识,成为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他在政治中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话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捕下狱,受尽严弄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弄。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苏轼住在黄州东城,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体现了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气度。)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目的还在于“写今”。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3)放录音,朗读提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提示:“东去、千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多少”写奇景,重读动词、喻体,音调高,语速稍快。
“大江、浪淘尽、风流人物、江山、一时、豪杰。”写壮景发慨叹,语调较高,语速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叙述,语调平缓。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提示:前急后缓,前高后低,声音变化表现二人的反差,重读划线部分。
(4)补充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是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大江东去: 介词,向东
淘: 淘洗
风流: 英俊潇洒,事业有成
穿空: 向上,刺破青天
拍: 击,打
英发: 卓越不凡,英姿勃发
灰飞烟灭: 像……(灰,烟)一样
多情应笑我: 倒装,应笑我多情
尊:通樽 装酒的器皿
2、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借历史古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抒发怀才不遇的感伤,寄寓忧国伤时的情怀 ,感慨昔盛今衰的兴替。
(2) 怀古诗常见结构及手法: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抒己志
手法:对比、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3) 鉴赏思路:
读懂注解,弄清历史背景(作者“怀”什么“古”)
知人论世,领会作者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深入分析,体悟作者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总体把握,分析艺术手法(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
6. 《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1)教师提供以下诗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
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②苏辛,词中之狂。
③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④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以上②③④则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
(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这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
【明确】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词。)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仔细品味词作雄浑壮阔的意境。
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词作中描绘赤壁景物的句子扩写成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上片:风雨中,我自踏雨吟啸,怡然自乐。写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片:风雨后,蓦然回首,一片云淡风清。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⑵阅读思考:
①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②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③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词人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质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
④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⑤你认为上下片的重点句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关键句)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镇定从容,洒脱旷达。
下片: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⑥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超凡脱俗)
⑦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手法)
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
以小见大:生活小事——人生哲理
人生态度:旷达超脱
五.再次有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感情。
六.归纳小结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自是有“兼济天下”的雄才大略,然而在政治生活中却屡屡受挫。是什么让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是什么让他依然能微笑面对生活?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之相比是不是微不足道?虽然隐居江湖并非他的本意,但是他能够勇敢的接受现实,并且乐观快乐的生活。这种旷达的胸襟足以让我们受用。
(多媒体展示)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
七.作业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几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是否还能做到洒脱,是否还可以且行且歌?学完苏轼的《定风波》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写400字的心得体会。
2、背诵《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延伸阅读
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注:①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 (ling)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是诗人以孙权自比。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郡太守,匈奴不敢进犯。后因报功状上多报了六颗首级,被削职判刑。冯唐指出文帝赏罚不当,文帝采纳了冯唐的意见,派遣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魏尚为云中守。节,使者所持的用竹做成的符信。云中,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诗人以魏尚自比,是说,什么时候派人赦免我的过错,使我得到重用呢?③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此词是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作。苏轼的原配妻子王弗,性情温顺,善事翁姑,敏静而颇知诗书,对苏轼察言、知人都有很大帮助,婚后伉俪之情甚笃。不幸的是,她十六岁与苏轼结婚,27岁便于都城汴京溘然长逝。第二年六月,葬于眉州(今四川省眉山)。此后,诗人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北轩徙,居无定所,无法静下心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这首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所做,此时王弗已故去整整十年,诗人于正月二十日夜,与王弗梦中相逢,写下了这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习题解答
一、命题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情感抒发、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作品豪放壮阔的意境。
参考答案:作者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林立高峻等景,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画面。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周瑜,青年时期就英姿勃发,才华过人,能从容指挥三军,轻而易举地打破曹军,建立了显赫的功勋。作者本来胸怀报国之大志,在政治上却屡遭打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他深感人生恰似一场梦。词中所写的壮丽山川、古代英雄、自己壮志难酬的胸怀以及酒洒江月的豪举,共同和谐地营造出了一种壮丽、雄浑的意境。
二、命题意图:让学生注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答案: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的经过。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带雨具,却仍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高歌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慢行。他把风雨看得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没有什么区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的风雨来隐喻人生的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经遇变不惊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生活事件表明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三、命题意图: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体会古人炼字的功力。
参考答案:1.用了三个动词描绘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之汹涌澎湃。
2.“谈笑间”,言周郎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灰飞烟灭”,言强大的敌人在周郎面前的不堪一击。
3.“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上的凄风苦雨。强调了不借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路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4.“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上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化,可谓是一语双关。
四、命题意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学作品,要懂得把作品放在特定的创作时期里。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以前学过的散文《赤壁赋》连同本课学习的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它们都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苦闷,也都阐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反思:
陶巍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诗词,体会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品析诗词的语言,读懂诗词饱含的深情。
三、学习领会借古抒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学习作者豪迈、乐观、旷达的胸襟,正确地看待人生得失。重难点、关键点:
一、体味诗词含蓄蕴藉的特点。
二、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多媒体助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感知:
1、范读课文(多媒体视频录音)
2、教师示范朗读,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
3、学生细细品味,自由阅读。
三、根据作者身世、境遇,揣摩词的意境
学生交流、汇报作者有关情况,教师补充,帮助学生知人论世,进入作品情境。
四、赏析景物,缘景明情
1、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描绘之景,探究词人描绘什么景色,以及写景的目的。
2、景物与人的关系。探究写古人古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学习《定风波》
学生依照上面方法,自主学习探究。
1、学生依据节奏,自主阅读
2、根据阅读提示,领会作者寄托的感情。
3、总结该词的写作特点。
六、总结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按生活、学习两方面总结。
七、作业:1、根据生活经历或所见之景写一篇短文。
2、课外将本文与其他“怀古”类诗词比较阅读。
【篇四】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苏轼词两首》教案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四、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给他,雄姿勃发。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被烧成灰烬。我在想象中游历了一番故国(三国)的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长出了白发。人的一生真象一场梦,还是洒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
六、怀古咏史诗:写景(陈迹)——怀古(人事)——抒情(感悟)
七、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上阕: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八、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正面描写赤壁美景,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咏赤壁)
下阕: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怀周瑜发感慨)
九、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这句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景色,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
“乱”“穿”“惊”“拍”“卷”五个词用得形象,把景物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迫近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身边。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雄奇”。
乱:岩石山崖险怪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
卷:波涛巨大的力量
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夸张、对偶、比喻、拟人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词人在诸多英雄人物中歌颂的是谁?周瑜
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三十四岁。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
4、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2.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3.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词学上的俗语叫“刷色”
6、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苏轼虽遭贬斥,怀才不遇,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讨论: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抒发壮志豪情;描绘壮丽之景;刻画豪迈之人。
作业:
背诵默写全词。
第二课时
(《定风波》)
一、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三、诵读课文,积累感悟.
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赏析探究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五、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不觉★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六、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七、探究讨论: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篇五】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5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2.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
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6.【提问】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7.【提问】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总结、扩展
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
课堂小结
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板书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所见:大江淘浪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多少豪杰
所思:周郎(雄姿英发)自己(早生华发)
【篇六】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苏轼词两首教案集锦苏轼词两首教案集锦
苏轼词两首教案集锦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4课苏轼词二首教案(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怀。...『阅读全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的影响,
3.了解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含蓄深...
『阅读全文』...
苏轼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5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萍乡三中:刘长风
『阅读全文』...
苏轼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明确苏轼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二、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三、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
『阅读全文』...
苏轼词二首(粤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阅读全文』...
苏轼词二首(粤教版高二选修)14、《苏轼词二首》教案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2...
『阅读全文』...
苏轼词二首:定风波、水调歌头一、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了解词人苏轼及其作品
3、了解苏轼词的特点和成就
4、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了...
『阅读全文』...
《苏轼词二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
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含蓄深刻的情感。&n...
『阅读全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
『阅读全文』...
5苏轼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5苏轼词两首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赤壁”的雄奇景色入手,赞扬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产生...
『阅读全文』...
苏轼词二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的生平经历和创作。
2、理解的情绪变迁及其原因。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4、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词中的想象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
『阅读全文』...
第14课苏轼词二首一、介绍: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阅读全文』...
【篇七】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苏轼词两首教学教案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昌吉州二中李家群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及写法,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能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会回答诗歌有关情感方法语言方面的问题。
3学习苏轼豪放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能在困境中从容应对。
二.教学重难点:
1诵读
2理解鉴赏文本
3掌握鉴赏方法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3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2,学生说苏轼。
3,教师补充。
①柏杨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十项全能。
②林语堂说:他是一位无可就药的乐观主义者。
③一生挣扎于党争之间,一贬再贬,颠沛流离。贬到杭州: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且创“东坡肘子”
美食。贬到海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二)作家作品——知人论世
1,学生说时代背景与作品。
2,教师归纳。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
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
身之祸。宋神宗熙宁年间,请求外调出京。元丰三年,被贬
到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
形同囚犯。元丰五年,游赤壁,写下此词,时年四十五岁。
(三)读文
学生读,注意读准字音与正确断句
了纶华酹
(四)读题目——找到打开理解诗歌之门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和题目:
1念奴娇,词牌名,与内容无关,与词的格式相关。
2赤壁怀古,词的题目,“赤壁”点明地点;“怀古”值得思
考,是仅写怀古这一内容吗?还是写了其他内容?
(五)初读全文——理清层次。
问题:本词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上片:写景
下片:怀古/抒情
(六)初读文句——扫清理解障碍,散文化诗歌。
同学们在读课文时,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
教师预设:
读上片,可能遇到的障碍:
1,“大江东去”之“东”怎么理解?
2,长江波浪怎么能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风流人物”为何意?
4,根据原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想象诗
歌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
5,“一时多少豪杰”指哪一时?
读下片,可能遇到的障碍:
1,“当年”为何意?
2,“羽扇纶巾”描写的是诸葛亮吗?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3,“故国”为何意?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谁在神游故国,
谁在笑我?
5,“多情”之“情”为何意?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6,“一尊还酹江月”中“酹”为何意?“江月”为何意?怎
样理解“酹江月”?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七)细读文句——发现问题,深入品味。
读上片,可能发现的问题:
1,“人道是”可否改为“我说是”?
2,“周郎赤壁”中,赤壁本不属于任何人的,为什么要说是
“周郎赤壁”?为什么不是“孔明赤壁”?
3,“乱石穿空”的“穿”表明“石”的特点是什么?
4,“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表明“江水”特点是什么?
5,总结上片景物特点?(江山如画——雄伟壮丽)
读下片,可能发现的问题:
1,公瑾即周瑜,为什么不说“遥想周瑜当年”?
2,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他们应该结婚十年了,说“小
乔初嫁了”违背史实是为什么?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的版本为“强虏灰飞烟灭”
你认为哪种更好?
4,本处小结,怀古即怀公瑾,公瑾特点是什么?苏轼对公
瑾持什么态度?
5,“多情应笑我”是否倒装句?常式句应是怎样的?为什么
要倒装?
6,怎样理解词人所说的“人生如梦”?
7,本处小结,苏轼在本词中主要目的是为了赞颂周郎还是
借周郎写自己?
(八)再读全文——悟出情感,发现技巧。
读全文,引导学生思考:
1,词人借写周郎来写出自己怎样的境况与思想感情?
2,本词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说说“豪放”体现在哪些
方面?
3,诗歌表现技巧有哪些?能发现本词一些技巧吗?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情感:词人借歌咏周郎,抒发郁结在心的年华渐逝、理
想成空的苦闷,虽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终掩盖不了其豪放
旷达的精神。
2豪放体现在三方面:景物雄壮;人物形象雄峻勃发;词人
情感苍凉旷达。
3,技巧:
(1),修辞:夸张,比喻
(2),虚实结合:①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
②虚景——火烧曹营
(3)映衬:反衬①周瑜——雄姿英发②作者——早生华发正衬,小乔衬周郎。
(九)再读,小结鉴赏诗歌方法。
(十)按照本节课掌握的读诗方法自学《定风波》
附板书:
景——江山如画,雄伟壮丽
史——周瑜:公瑾当年
情——自己:人生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