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
--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行为培养的魅力
一、课题的提出: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停留在注重教师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和谐相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作为儿童发展的"援助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人",变为幼儿学习的"引路人"。
在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科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望,这将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终身积极主动的动力机制。
6岁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乐意自己操作、主动大胆运用双手、眼睛、口、鼻,在自身感知、操作、探索验证中,表现出敢想、敢说、敢做。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美国耶鲁大学心理系和教育系教授斯腾泊格教授在《思维学习》一书中,就思维策略重点进行了阐述。在促进思维的策略中,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的积累相比,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和谐发展,因此科学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与思考,我们大班课题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在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行为培养中,对问题的策略研究是有价值的。
二、研究的现象和范围
1、什么是"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那么,"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否就构成了"问题"?请看下面的一个事列:
某教师再讲完一故事后:你们有没有听懂故事里的内容?答:听懂了。问:好,故事里有那些内容?答:(一时语塞)
这个事列中,教师提问了两次,第一次只是一般性的询问,第二次才提出了"问题",显然,"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并非都是"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美国创造心理学家茄吉尔福特作了这样的解释:"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努力就不能有效的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自然,吉尔福特的解释并非"问题"的至论,但"不进一步作心理努力"就能解决的决非"问题",或者说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不能称之为"问题"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