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细细想来,对于婴幼儿来说,还有什么比学说话更难的呢?显然,只要在其他方面也提供给婴幼儿像学习语言那样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态度,他们就什么都能学会。我们完全不应怀疑孩子的学习能力。
第二,必须了解婴幼儿的学习特点。婴幼儿的学习是一种"濡染式"学习,或叫"渗透性"学习,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接触和领悟,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不能像青少年那样,进行系统的"操作式"学习,即流水作业般地学一点,便能理解和巩固一点。因此,在婴幼儿学习过程中,一定阶段内的不理解、不熟悉、不巩固完全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成效而贬低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不要错误地认为他们"愚钝"而大惊失色;而要充分估计他们"濡染"学习的长期效应,这种效应将奠定整个智慧结构的基础。他们积极地进行朦胧的理解、模糊的记忆、尝试性的应用,虽然天真幼稚,但却能催生出创造型人才的幼苗来。
前面提到的小田晨,两岁时就不连贯地讲故事,读古诗,唱儿歌。一天在饭桌上,她指着花生米说:"这就是‘煮豆燃豆箕’的豆,煮它,它就哭了。"接着就背两句《七步诗》。她的想像是多么奇妙!顿时逗得满座皆乐。这就是"朦胧理解""模糊记忆"。这孩子到5岁时就广泛阅读,还能大段大段地独白和口头作文,语言流畅,浮想连翩,感情丰富而细腻。上小学时就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了。
1989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的小吴 ,也是0岁开始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的。1岁半左右的一天,大人抱着她去寺庙游玩,她呆呆地看庙堂里求神拜佛的人以及缭绕的香烟,突然冒出一句诗:"日照香炉生紫烟。"虽然她并不理解李白笔下的庐山香炉峰瀑布与庙堂香火是两回事,但那观察和想像的机灵是多么可爱!她4岁时就会写很长的信,5岁就发表文章,8岁会说4种语言。
所以,切不可责怪婴幼儿的学习能力,说他们"时记时忘""死记硬背""东扯西拉",也决不可耻笑和羞辱孩子。相反,不管学习的短期效果如何,只要能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就会产生比金子更宝贵的教育效应。相信孩子经过"濡染",什么都能学好,就像学好口语一样。对孩子学习中的差错,则要巧妙地纠正,不泼冷水。例如孩子认错了一个字,就不能批评他念错了,而要说:"再读一遍(带他读正确),真会读,真聪明!"
第三,对孩子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万万不可当面议论,说孩子"笨""记不住""静不下来""忘得快""听不懂""不喜欢学"等等。议论孩子的不足无疑是对他好胜心的最大打击。孩子的学习也决不可常常用考试、排列名次来分高低优劣,更不得用一个孩子的弱点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进行数落,这是教育的大忌。智力测试也只可让孩子当成一种游戏来进行,父母和老师丝毫不要流露出忐忑不安的心情,不要议论"他就是不会回答""不会画""不会做""我们真担心"之类的话。假如孩子经过几番折腾,意识到父母的忧虑,看到人们都用紧张害怕的眼光盯着他,他就不但思想僵化,甚至还会哭起来,结果只会走向好胜、自信的反面———自卑,而自卑、胆怯是儿童发展最严重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