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是不会说话的这众所周知,但却有人不这样认为,他是谁?我们的孩子。他们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正因如此,3、4岁的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这一切对我们老师在教育上有很的启示: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运用这一特点进行教育,如:用拟人化的口吻于幼儿做游戏,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有效的多,它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同时把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的需求。今天我就是运用石头和他们聊天做游戏。
案例:
首先运用幼儿想春游的思想和他们以春游的形式进场,并在进场前告诉他们:要跟着妈妈,如果走丢了妈妈会很着急的。进教室后(布置有一堆小石头)自问:呀,石头宝宝怎么跑这里来了,这下她的爸爸、妈妈要着急了。(和前面与幼儿的交谈成呼应)请小朋友每人捡块石头抱一抱好吗?幼儿看到弱小的就会很乐意的去帮助,我还请他们和小石头亲一亲、摸一摸,在亲和摸中让幼儿感觉石头的软硬度、光滑度、大小、颜色等,比较完后做一小结进行巩固。然后向他们提出:天黑了该送宝宝们回家了,自然引渡到计算:如何放石头的过程,要求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放,然后进行连接。幼儿完成这一切后,又请幼儿与小石头说再见,自然过渡到第三部分健康:踩石头。
分析:
本活动在幼儿的配合下完成的比较成功,第一部分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掌握、了解石头的特征,并突出了石头特征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又使他们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仅说出了石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还有的幼儿说出了石头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样,这些都说明了幼儿比较细致的观察能力。第二部分幼儿通过观看教师操作和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了1——6的数数。并且学会了和同伴共同完成作品。第三部分让幼儿亲身感受赤脚在石头上走的感觉。
反思:
活动中我也看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虽然能随着教案流程往下走,但在第二部分摆放石头方面将的不够清楚,幼儿的操作出现了一点乱。在以后的活动中我想我会再努力的构思好,使整个活动更能吸引幼儿。做到:一、《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探索的对象。二、结合小班幼儿以直观思维为主的特点,根据《纲要》中各领域的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