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第三幼儿园 陈慧慧
案例背景:在一次与家长的交谈中,我发现孩子在家里有求必应,但家长也流露出很伤脑的问题,自己的孩子不愿和别人分享,表现的很自私,他们不知该怎么办?是啊,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全都给予满足。在家里以孩子为中心,什么都是他先。故造成孩子不会和别人分享,不懂和别人交换。根据这一情况,我特地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娱乐活动,请小朋友把家里好吃的零食带到幼儿园来,让他们互相交换零食,共同分享快乐,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新鲜,有趣的活动。案例描述和分析:
案例一:活动开始了,当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好吃的零食拿出来,分给其他小朋友尝一尝时,孩子们的表现是千姿百态,耐人寻味的。大胖子乐乐,性急手快,打开自己的的包,抓起好吃的东西就往嘴巴里塞,三下五除二,一口气把自己带来的东西吃完了。然后他就千方百计想办法品尝别人带来的美味食品,碰上别人见他没东西交换,不肯给他尝时,他就动手去抢,毫无商量的余地,嘴里还理直气壮的说,老师让大家都尝尝的。分析:胖乐乐的行为,反映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态。他的逻辑是:我的食品不能给别人尝,别人的食品我一定要吃。对老师“分享食品”的要求,他是“灵活”执行,只对别人,不对自己,“唯我独尊”。瘦小的高劭见状急忙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食品,藏在怀里不让乐乐看见,他自己也不去尝别人的食品。看见小朋友朝他走来,他就急忙嚷着:“我不吃你们的东西,你们也不许吃我的东西,我不想交换。”分析:小高劭的行为,反映的是一种既不想吃亏,也不想占便宜的心态。对老师“分享食品”的要求,他是“绕道”执行,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收别人的侵犯。机灵的安安和小朋友交换食品时,显的特别的“精明”,只见他一会儿和别人比交换物的大小,一会儿和别人比交换物的多少,讨价还价,生怕自己亏。 分析:“精”安安的行为,反映的是一种斤斤计较,只想便宜,不愿吃亏的心态。对老师“分享食品”的要求,他是“参照”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无利的就不执行。眯眯眼阿信很大方,谁来到她身边,她都热情、好客的请别人吃她带来的东西,自己也尝尝别人的食品,还不时的说一句;“好吃,真好吃。”凡此种种,各不相同。分析:阿信的行为,反映的是乐群、友好、分享、同乐的心态。对老师“分享食品”的要求,她是十分赞同,积极执行,谁都可以尝尝她的食品,别人的食品她也愿意尝尝,大家的食品,大家分享,她感觉很快乐。
案例二:第二天,我把他们的行为构成了一幅画,主角变成了小动物,并把这个真实的故事移到我们的活动中,请幼儿来自由讨论一下他们比较赞成哪一种做法时(乐乐由小狗代替,高劭由小猫代替,安由小兔代替,阿信由小山羊代替)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幼儿一致赞成小山羊的做法是对的。于是,我把昨天孩子们剩下的食物拿出来,让他们再一次进行分享。结果和昨天是完全不一样,他们都很乐意和同伴分享,场景非常的热闹,非常的开心。大家都认同、支持、执行了阿信的做法。分析:根据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班孩子全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生活在溺爱的家庭中,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了解:有的幼儿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有的幼儿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有的干脆去别人那里争抢玩具;还有的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所以就设计了以上这一活动。幼儿们的种种表现,反映了目前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这与幼儿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有直接的关系。不少幼儿在家里都是“小太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父母亲,前呼后拥地围着转,最好吃的东西宝宝先吃,最好玩的东西宝宝先玩,只要宝宝开金口,没有办不到的事。更可悲的是,当妈妈把鲜美的鱼肉拆下给孩子吃,鱼骨头留给自己尝时,孩子还认为这是因为妈妈最爱吃鱼骨头。长此以往,就造成幼儿唯我独尊的性格,根本不懂得关爱别人、不懂得与人分享。然而当幼儿站在了旁观者的位置时,他们会清楚的认识到对和错,这也许跟他们没有利益上的冲突有关吧。幼儿时期是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的时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通过许多生动的事例来说明培养爱的情感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有助于提高人的自尊感。人对共同事业的忠诚来源于这种对人的热爱。因此,他主张必须使儿童从小就要学会关爱别人,学会分享快乐。
案例反思:教幼儿学会关爱、学会分享,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也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根据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实际,教师、家长可采取的教育措施有:其一,创设良好的情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情绪的不稳定性,所以要不断地创设良好的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如幼儿园可开展的一些系列活动:好东西大家尝;新玩具大家玩;新图书大家看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关心人、谦让人,有团队精神,有共享意识,让幼儿在活动中逐步体验分享的快乐。其二,提供良好的榜样。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A·班图拉等人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个改造的。在观察学习中,人们不直接受到奖励或强化,甚至也没有实践的机会,但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就能学到新的行为。幼儿好模仿,教师、家长应积极地为他们统共“模仿”的榜样,如“孔融让梨”、情景表演“大苹果分给谁”……让幼儿耳濡目染,感受同伴间互相关心的亲情,分享同伴间团结友爱的快乐。其三,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决定了道德认识的发展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片面到全面,由表面到深刻,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正因为行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所以,教师要让幼儿反复操作练习,使幼儿在反复的实践中,强化群体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在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开展讨论:一个人能不能下棋?一个人玩一样玩具,大家一起带玩具来玩,哪种方式玩起来更开心?其四、家、园配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必须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良好的榜样,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如:好吃的东西先敬长辈;什么东西都不要让幼儿独占,应全家分享。家庭教育要配合、跟上学校教育步伐,否则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的作用。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将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