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例1、做一做以及第24页练习五1、5。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 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校讯通、学生尺、1分硬币、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产生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高。(预设:若学生估的很离谱,让学生说说估的方法)
(学生估,教师板书)
2.用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估的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谁能说说测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学生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学生活动)
3.激发矛盾,明确毫米的实际意义。
学生汇报长、宽、厚度。
(预设一)
师:你们说的都对。可能因为数学书本身、测量的方式的原因,可能存在误差。
师:有多厚呢?(学生思考质疑)
师:是啊,还不到1厘米,怎么办呢?这时,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毫米。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毫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
(预设二)
学生对于宽度已经会测量,并能说出是6毫米。这时让其他学生说说这位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讨论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对于毫米的产生意义,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体验到用已经学习的单位厘米不能比较精确的测量书的厚度,从而体验到需要更小的单位,同时体验到标准比较物具有多样性。另外两个预设,便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过程,体现以生为本)
(二)认识毫米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厘米刻度线之外你还在尺子上发现了什么?
师:那你知道尺子上多长是1毫米吗?(预设: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如何找1毫米。
(1)师: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把尺子用投影放大看看。从0刻度线开始,到第一根毫米刻度线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铅笔指出尺子上的1毫米演示)
(2)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并像老师这样指一指。指给同桌看看。
(3)师随意指尺子上的一段问学生是不是1毫米。(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结论: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你们感觉1毫米的长度怎么样?(很小很小)
师:是啊,1毫米的长度很短,大屏幕上的1毫米是放大了的,都快7厘米了。
4.出示米尺,米尺上的1毫米与学生尺上的1毫米进行比较,一样长吗?
5.认识2毫米、5毫米。5毫米刻度线有什么特点?(为了看起来更方便,一般的5毫米刻度线是稍微长一些)。
6.6毫米。找6毫米方法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认识1毫米,促使学生体会到不论是尺子中的哪一个刻度及不同的尺子,单位都是一样的,感悟到“标准”的意义。在找5毫米及6毫米的巧妙方法中,为后面学习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技能打下基础)
7.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请你数一数吧!
师:1厘米有10小格,也就有10毫米。其他1厘米里也有10个1毫米吗?请你在尺子上找一个1厘米数一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看来1厘米=10毫米(板书)
师:那到这里是几毫米?(生汇报)(8毫米)
追问:你怎么那么快看出来了?(预设:看1厘米刻度线;看5毫米刻度线)
师:到这里呢?(预设:1厘米1毫米;11毫米)
怎么有两种答案?
(三)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表示1毫米。
师:我们认识了毫米也认识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生活动)
师:看来大家直接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有点难度。其实啊,我们身边就有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我们来看看校牌。找一找,哪里的长度是1毫米。(厚度)量一量,看看是不是1毫米。(生活动)
师:拿出校讯通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然后将校讯通抽出来。看看手指间的空隙,看看校讯通的厚度,这大约就是1毫米。闭上眼想象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学具中找大约有1毫米长度的物品。(学具:1分硬币、身份证、1角、5角、1元等)
3.1分硬币和1元硬币厚度的对比。
4.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后,课件出示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图片(小到精密零件,大到包装箱的规格)。体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5.还有更小的长度单位会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3个层次对毫米表象的感知,建立1毫米的空间观念。学生举例毫米作单位的例子时,出示用毫米作单位的具体生活实际中的物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停留在毫米就是表示一些长度比较段的物品,让学生体验到虽然毫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但是在生活中的用处也是非常大的,进行学习态度的教育)
三、巩固提升
1.做一做1
师:回形针和钉子有多长你知道吗?(生练习)
追问:你是怎么读数的?(先看厘米的刻度,过了几厘米就是几厘米多,再看几毫米就是几毫米)
有什么方法读数更快吗?(看5毫米的刻度线)
2.量一量
你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了吗?
测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吗(用毫米做单位)
3.练习五第1题。
通过判断、测量,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有一定的感知。
4.练习五第2题。
师:几条线段围起来就形成美丽的图案。翻开书本第24页,这里有1、2、3三个图形
请任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测量它每条边长度,结果请用毫米作单位。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师:你觉得测量的时候哪些地方比较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5.测量书本厚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学生尺再一次测量书本的宽和厚度(学生测量后汇报)看看到底是多少.
6.你能估一估多少张纸是1毫米,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练习体现层次性,从观察到实际测量再到应用,进一步建立毫米的表象,同时应用1厘米=10毫米,掌握测量的技能。)
四、总结梳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假如你是毫米,你将怎么自我介绍呢?
2.我们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有米、厘米、毫米。但是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设计意图:通过“假如你是毫米”,引领学生来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布置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估 量 毫米 mm
长 1厘米=10毫米
宽 1cm=10mm
厚 1厘米1毫米=11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