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4.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想象描绘情景,感悟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图片上是---柳树,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 儿 吹来,缠绵难舍的样子,所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成为春天的象征,常被敏感的诗人捕捉来描写春天。于是就有了这许多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古典诗歌描绘的景色清新亮丽,柳树形象可谓“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出示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3.青海高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老师补充资料:
青海,自古以来便是边疆塞外,苦寒之地。唐诗宋词中歌咏过无数在这里戍守边关的英雄将士。王昌龄的《从 军 行 》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 塞》王之涣的《凉州词》面对青海恶劣的天气,面对青海贫瘠的土地,承受着对江南水乡亲人的思念,他们默默地、坚定而执着地守卫着国之边陲,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赞叹,也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的青海高原,走进这神奇得令人望而生畏的-----一齐读题目《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民主导学
(一)、检查预习
1)认识理解字词:锻铸、虐杀、摧毁、吟诵、艰苦卓绝、韧劲
深邃、凝滞、萌发、一茬一茬、胆怯 、望而生畏
大声朗读
预习后你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预设
A“艰苦卓绝”卓绝:超出一般。卓是超高的意思。;“绝”的意思是到了极点、顶点。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越寻常。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B “虐杀”的虐,板书,提醒虎字头下面这个部分的笔顺。谁知道,“虐”什么意思? “虐杀”就是?课文里指的是?谁来读读这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把对词语的理解带到课文朗读中相信你就能读出文字传达的情意。
2)理清条理。速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段意,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小结:作者既写了自己的观察到的柳树的外形,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想象柳树顽强生存的过程,所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象就显得那样清晰而饱满。
(二)感受“神奇”
1)引出神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1.“极其平常”与“神奇”是否矛盾?(巧用对比,衬托突出神奇)
2.比较“在平原在水边”“在青海高原上”突出环境的不同,引出下文。
3.老师把需要句子停顿的地方换了行,大家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强调突出“神奇”,这就叫围绕中心组织语言。
4..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请问后面写到了在平原在水边的柳树了吗?(有,这是伏笔。)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神奇的柳树的呢?请大家速读课文。(生长环境/外部形态/成长经历)
2 ) 神奇之一 生长环境
这一株柳树生长的地方不是平原不在水边,而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就是他的神奇之一生长环境,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青藏高原。
1.任务呈现:自读三四自然段,这里描写青海高原的哪些词语令你印象深刻?画出来。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师生将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改编成诗歌的形式。
@小结:这就是荒无人烟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作者抓住高原上的景物,用形象的语言展示了一幅独特的风景画,如电影画面般由远及近不断推进,辽阔无垠一望无际的青海高原扑面而来。
@作者写柳树,为什么用这么多篇幅写青海高原?(环境描写,衬托柳树特点,为下文柳树的坚韧做铺垫。)
@小结:是啊,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的一株柳树,难道不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吗?
@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再齐读课题。
作者又用笔如何描绘眼前这棵神奇的柳树,如何想象他成长的经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检测导结:
1.《高效学案》第一课时,第一题。
2. 连起来读诗,一株柳树与辽阔苍茫的高原互为衬托,读出一幅风景画。一幅令人惊叹引人遐想的风景画。
板书
一、 总起写柳树的神奇。(对比)
二、 柳树独特外形。(写实)
三、 柳树成长的经历。(想象)
四、 与家乡柳树对比,赞美柳树的品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