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说课

《初冬》说课
说教材(阐述选定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内容的关联.)
本单元的主题是"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改变小学生读书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倾向.教材采用多种方法,设计精要的思考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饶有兴趣地进行阅读,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从而增强阅读的效果.《初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贯穿了这一教学理念.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特有的景象.课文写一个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本课层次清楚,脉络清晰,通过"雾中"和"雾后"景色的对比描写,从比较的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想想雾中和雾后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说目标(全面描述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初,塔,模,芒,柿,积,厚,柏"8个生字,积累"初冬,白茫茫,模模糊糊,光芒,柿子,灯笼,厚厚的,柏树"等8个词语.
2正确书写并记忆"初,塔,芒,柿,厚,柏"等6个生字.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过程方法
1继续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朗读理解,继续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初冬早晨雾中与雾散以后景物的变化.选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初冬迷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说学情(阐述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以及认知特点.)
1识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但是,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别字.
2,阅读:通过阅读,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句型概念,认识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知道阅读课文时要做到: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想.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加之本身拼读又不熟练,因此朗读时不连贯,读破句,没有自己的感悟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3,读课文边读边想的习惯:延续上一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本单元继续养成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对课文一边读一边想问题,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依旧不肯动脑,懒于思考,读书思考也是被动的.
希望通过这个阶段的继续学习,以读为主,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入情的诵读中,不仅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真正把学生推向勤于读书,主动思考问题的主体地位.
说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首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关于雾前雾后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课文.其次找一段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实物准备:一层白纱,模拟雾中景物场景用.
教学流程(围绕教学设计思路,说清楚教学活动安排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吗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 金色的秋天已向我们挥手告别,冬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这节语文课我们共同学习第43课《初冬》.请你们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初冬"的意思
初冬就是冬天刚开始的意思. 那么春天刚开始我们称为什么 夏天呢 秋天呢
3,请你再给"初"找找朋友.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积极的因素.通过谈话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板书课题生书空这一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本打开,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初冬美丽的景色的.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4,在小组内看汉字读,想一想课文写的是初冬什么时候的景物 有什么特点 (早上,有雾时,雾散后)
[让学生走进文本,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读文.同时又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促使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地把生字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 精心品读,感悟理解
(一)指导学雾中的景色
1,先来学第一自然段,谁来读
这一句中哪一个词告诉我们雾很大 (白茫茫)
你们想不想看看白茫茫的雾呢(出示大雾课件)雾大不大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在早上,小山村在白茫茫的大雾中又是什么景象呢 读第2,3自然段.你怎样读让人感觉到远处的塔,小山怎么望也望不见 谁能来给他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3,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像近处的田野,树林都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的,是什么样的,在生活中你见过吗 (出示课件)
4,理解"望不见""看不清",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5,初冬的雾景这么美,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呢
刚才我们在理解雾中的景色时,是抓住重点词一边读一边想,去体会,想象,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那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去体会学习6,7小节,你看哪个词应该重点体会就画出来
[此环节充分利用文本,抓住重点词语训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让学生进入乐读,美读的境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自学雾散的景色
1,白色的纱幕徐徐地拉开,我们望得见塔,小山,看得清田野,树林了,这时和雾中有什么不同
2,填空
有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像(),()看不清.
雾散后,远处的塔,小山都()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了.
有雾时,太阳像个(),()升起来,发出()的光,一点儿也不().
雾散后,太阳()光芒来.
3,瞧,画面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指名读.
让我们来细细看这句话,都看清柿子树什么了 (大,多,圆,)
"挂"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看到红灯笼似的大柿子你最想说什么 (出示柿子树课件)
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读这句话."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红灯笼."(出示课件:柿子树上挂着柿子)
书上的句子与大屏幕这句比较,哪句好 为什么 ("许多""一个一个"可见柿子多,"大"说明柿子的大小,"红灯笼"既能说明柿子的颜色又能说明柿子形状)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
首先,通过抓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从"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一问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
其次,通过比较,体会用词准确.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对低年级学生表达欠准确的特征,设计了一道口头填空题,让学生领悟到文中表达的精妙之处——短短一句话,写出了柿子形状,大小,多少,颜色.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挂"这个词与"结""长""吊"等词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出"挂"这个词运用得好,并通过"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挂',练习说一句话"这一训练,不仅让学生内化了语言,而且学会了运用.
第三,通过自读自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学生观察图画,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读自悟,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畅谈感受,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表达的内驱力,从而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松树,柏树不怕冷."读时声音要响点.
你想对松树和柏树说些什么 松树在初冬不怕冷,到了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松树怎样 谁会说 (联系观察所得进行句子训练.)
[通过读说结合,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写奠定基础]
5,同样的景物,在雾中和雾后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那么同学们,你觉得这些景物在雾中更美呢 还是在雾散之后更美些 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三),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随文识字情况.
[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阅读中识字情况,弄清学生识字的重难点,为第二课时指导写字奠定基础.]
四,配乐朗诵,激发朗诵兴趣
[在音乐声中读文,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初冬景色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全文.

我们喜欢百花齐放的春天,喜欢枝繁叶茂的夏天,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喜欢大雪纷飞的寒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大雾弥漫的初冬也是很美的.看来,大自然时时有美,处处有美,让我们平时多观察多发现多欣赏美,同时也保护大自然的美,好吗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初冬早晨的景象,把它写下来 .
板书设计(如没有板书,此项可不写.)
43初冬
雾中 雾散后
塔,小山 望不见 望得见
田野,树林 看不清 看得清 柿子
黄叶
松柏
太阳发出 淡淡的光 射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