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安全与心理健康》讲座记录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幼儿心理健康一般包括: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行为统一协调、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

一、什么是心理安全
(一)相关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罗杰斯、马斯洛
精神分析理论---代表: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1、安全感"是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以及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
"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马斯洛
当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幼儿会采用很多方式,来应对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如退缩、依赖、说谎、攻击、选择性缄默等等。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⑴婴儿期(0~18个月):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⑵儿童期(18个月~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3~5岁):
社会心理危机:创造进取对内疚
中心任务: 自我认同
(对羞辱、被忽视、失败、竞争的恐惧)
正面后果: 能发起活动并喜爱学习
自我品质: 目的
重要关系: 家庭
(二)心理安全的含义
人们对自己的安全需求被满足程度的一种认知或感觉。
心理安全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一种预感,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的表现:情绪稳定、学习有信心、做事有勇气、与人和睦相处的、能适应群体活动的、能发挥自己潜能的。
二、如何增强幼儿的安全感,避免形成不良的行为
(一)影响幼儿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1、个体原因——先天气质原因:敏感、胆怯、孤僻等;幼儿知识、技能有限;
因无法预知带来的恐惧
2、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家庭冲突、家庭暴力、教养方式不当,如夸大环境的不安全性
3、幼儿园中的原因
(1)教师——言语不当、行为不当;缺乏管理技巧、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2)友伴——友伴欺负等
(二)增强幼儿的安全感的方式
1、营造爱的气氛——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幼儿的爱和关心。 如简单、正向、积极的语言;
2、营造有秩序的环境、自由的环境
"儿童需要一个可预测的、有序的世界"—— -蒙台梭利 制定和执行规则时应注意:
制定的规则应与孩子的能力和需要相适应,否则孩子必定会出现违反或破坏规则的情况。
教师应有一定的概括性且不能随意改变,否则会导致孩子不尊重规则。
规则教育是为了营造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同时促进幼儿的独立自主和社会适应,而不是限制幼儿。
管教措施----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a威胁:以惩罚威胁儿童,不许他们随心所欲,乱说乱动。
但不可滥用
b监督:对儿童加以严密监视、督促
c命令:教育者对儿童的行为规范直接提出要求。要求一旦教师感到需要,儿童必须听命于他。但事后,教育者可向儿童作些解释,以引导儿童将来自动迎合教师的命令。
d惩罚:上述手段未奏效后采取严厉的措施,包括:批评、警告、使用惩罚簿、罚站、禁食、禁闭、体罚等。体罚要少采用,使儿童对体罚比真正执行体罚更生畏。
e权威和爱:用权威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爱是情感的交流和和谐
f不给儿童空闲:通过游戏、讲故事等,因为懒惰会导致捣乱与不可约束
一些教师的观点:不能对孩子太好了,要不然她们不会怕你的,会很累的。
赫尔巴特的观点:除了训话、约束及确立行为规则外,应自始自终用温和的感情、宽容来对待儿童;通过应得的赞许使儿童感到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