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董仲舒 伦理思想 德治
论文摘要:董仲舒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主张的“独茸儒术”使孔子创立的儒学从诸子百家中突出而居统治的地位,其创立的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在中华民族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现代人对其伦理思想贬衰不一,作者从积极的角度论述了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的可取之处,这些思想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乏借鉴意义。
董仲舒(前179~前l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伦理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做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伦理思想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伦理思想体系。
一、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董仲舒则提出任德不任刑,不是说不要刑罚,而是说先德后刑,德重于刑。他提出的任德不任刑,依据之一是天地阴阳四季先阳后阴,先德后刑;其二是天地阴阳好德不好刑,统治者为政也要任德不任刑。这里的德是指施以仁义教育,轻税赋,节俭仁爱,任人唯贤。刑是指法律刑罚,刑狱诛杀。他将法家思想融人儒家伦理之中,使自己的伦理思想更趋完善。在国家的公共管理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道德调节会发挥充分作用,有时可以优于行政和法律手段;但在对抗性矛盾中,道德调节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对抗性矛盾处于非对抗状态时,道德调节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反之在对抗状态的非对抗性矛盾中和对抗状态的对抗矛盾中,道德调节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往往需要行政和法律手段调节。董仲舒看到了治理国家的两个手段,以及他们的相辅相承异域同功的作用是很可贵的。在胡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任德不任刑的观点大有用武之地,对于减少各类社会矛盾,在全民族中形成团结友爱的氛围,防止过多过滥的立法,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
二、防止个人的私欲膨胀,缓和社会矛盾
董仲舒认为,万民之从利乃是出于“贪”性的自然趋势,但“嗜欲之物无限,其数不能相足,”就必然导致奸邪并出,“大乱人伦”,从而使“上下伦不别,其势不能相治。”“人欲之为情,情非制度不节。”又说:“正法度之宜,制上下之序,以防欲也”。在今天的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每个人都是不择手段追求物质享受,物欲横流,那么必然道德滑坡,世风日下,人们之间就会缺少诚信,物质再丰富也不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这种社会生产力再发达也是畸形社会。防欲之说在今天还有生命力:现在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反对浪费,树立科学发展观。当人的欲望少时,对物质的依赖性就会降低,从而自然资源的破坏就会少,环境污染的程度将会减轻,缓和人和自然紧张的关系,其防欲思想在今天的环境保护中有积极意义,少贪图物质享受,就会减少向大自然索取,有利于人和自燃和谐相处。还说:“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赢痔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贪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为此,他主张“制人以道而差上下,”“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优。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匾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这也叫“度制”以“制其欲,使贫富上下按地位等级各得其利。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共同富裕,虽然最终是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发展生产力,现在只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必然导致贫富差距而引起贫富之间的矛盾,有些富者奢侈豪华,铺张浪费,一些低收人者为生活辛苦奔波,以致于一些人愤愤不平,极端表现是一小部分人的仇富心理,某某富翁被杀不时见诸报端。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让富裕者不至于太贪婪,让低收人者消除不安心理,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董仲舒“上下相安”说法给我们一些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