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心理健康,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心理问题和冲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调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与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可见,健康既包括长期以来为人们更多关注的生理健康,也包括被我们忽视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要求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具体到当代大学生可以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一是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三是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四是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五是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六是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七是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大学常常被形容为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作为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容易表现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具体如下:(1)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在未上大学前,大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备受学校和同学的关注,因而往往表现为比较自负要强,自尊心强,而大学把这些“佼佼者”聚集到了一起,每个人都发光闪亮,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光芒不再独一无二,于是注目消失了,优越感也随之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等于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偏面的观念,但当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却忽然发现原来并不是那么回事,考试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就业的压力更是令人担心。(3)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一堂课讲十几、二十页,完全靠自己课外自习的学习方式很不习惯,导致课业的落后,从而使原本强烈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更为敏感,心理问题也相对要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