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逆反心理的出现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也会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所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就是指教育者在按照社会要求和―定的教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情绪和行为意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发展,也会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表现
1对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由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沟通,加之教育者自身的原因,使得学生对教育者不信任,教育者在学生中威信不高。学生从情感上对教育者产生抗拒感,不配合教育者的工作,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会向同学、朋友倾诉,而不会首先想到找政工干部求助。
2.对教育内容的逆反心理
这是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意义、性质缺乏客观的认识而导致的。据一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认为人生价值观教育“大理多,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占61。[13他们热衷于学习对今后找工作有利的课程如:计算机、英语,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感兴趣,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产生排斥心理。
3.对教育形式的逆反心理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得到大大的拓展,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据调查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死板”和“过于单一”的分别占35、57%,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两课”课堂上,他们摆出专业书籍“埋头苦”,或是练书法、看课外书,打瞌睡,甚至缺席。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是有其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的。
1.主观因素
(1)思维凸现批判性。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的批判性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得到提高。他们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一切事物,不满足成^和书本上的结论,喜欢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所灌输的理论知识不是全盘接受,而是从自身已有的经验出发,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分析理解,并将理论和实际相比较,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2)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指一个^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中的自我独立、自我评价,自我设计等是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他们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地位,希望独立自主的处理人生的各种问题,追求自我设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不喜欢老师管得太多,干涉得太多,对来自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教育只要与主观意愿相违背,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即使错的也要坚持。
(3)情感情绪的不稳定。大学生情绪和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生理基础相同,都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易动感情,情绪强烈的心里特征。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均为强烈。所谓两极性是指情绪中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等两极特性。例如爱和恨、喜和哀、躁和静等都是不同的两极表现。作为大学生来说,一般在情绪上都易表现出现强烈的极端性。对事物不辨真伪,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二是大学生的情绪还极易波动,即容易在极端的两极性之间相互转化。当他们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刺激,场境的感染、他人或群体的暗示时,就很容易转变对事物原有的看法,从―个极端转向另―个极端。
2.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市场经济新体制转移的重大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在调整,生活方式在改变,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大学生注重公平与效率,讲求实效性,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关心切身利益,讲求实惠。在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上,偏重对物质的追求,忽略对精神的追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认为这不会给将来的求职增加砝码。此外,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重的时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接触各种信息的机会也就增多,这其中也不乏消极信息。尤其是“暴露文学”、“伤痕文学”过多的宣传社会的阴暗面,加之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多,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特点,不能对那段历史作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左”的工作形式出现的“假大空”、“批斗式”、“训斥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从而使其增加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陈旧过时。教育内容脱离形势发展,使人感到老套空洞,毫无新意,缺乏说服力,无法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