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一)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批判 资本
  论文摘要: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它又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的批判,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热衷于探讨理性、进步、自由、主体性、自反性和个人主义等主题,而把关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商品、资本等完全规制为经济学、社会学等具体科学的范畴,对此避而不谈,企图从观念和词句的层面来批判现代性,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对于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就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

  关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批判范式,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是“黑格尔开创了现代性的话语。他首先提出了现代性自我批判和自我确证的问题,创立了启蒙辩证法原则,而有了这个原则,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问题就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他把历史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同时把永恒与短暂、永恒与现实等联系起来,进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哲学的特征。”哈贝马斯切中了现代性哲学话语的社会存在的历史经验,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黑格尔时代成为一种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一切社会存在、一切学说都必然受到其深刻影响。然而,哈贝马斯并没有意识到黑格尔哲学背后的社会存在的根源,沿着黑格尔开创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批判的理路走去,企图开辟一条走出意识哲学或日主体哲学的另一路径,即所谓交往理性道路。并且还对马克思哲学做了严重的误读,这个误读也导致其陷入意识哲学的泥潭中还要对现代性做出自以为高明的批判。因为他不懂得,“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不知道要对现代性做出有高度的批判就要深入社会存在的内部,而只停留在表面做词句对词句、观念对观念的批判。
  在现代性哲学话语范式的现代性批判家们看来,现代性的危机就是启蒙精神的危机,就是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宏大叙事的危机。认为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联盟构成了解放和革命的宏大叙事和强制性的同一化逻辑,认为它是现实历史暴政和专制的内在根源。而另外一些人认为,不是理性本身出错了,而是理性和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发展,其现实的“异化”形态需要更正。而后现代主义者则是猛烈批判现代性的“元叙事”,即解放的叙事和启蒙的叙事(利奥塔);质疑本质主义的立场、提倡“新感性”原则,认为事物的意义就在表层,不存在什么深层意义(桑格塔);要求将绝对的变换为相对,把一元变换为多元,把自由、平等、解放等现代性诉求从过去宏观的普遍主义变换为微观的个体追求。在我们看来,这些现代性批判都只是停留在观念层面的青年黑格尔式的批判。所以,“在当前的语境中,‘现代性’这个令人困惑的术语,恰恰是作为对于某种缺失的遮盖而被运用着,这种缺失指的是在社会主义丧失了人们的信任之后,不存在任何伟大的集体性的社会理想或目的。因为资本主义本身是没有社会目的的。宣扬现代性一词,以取代‘资本主义’,使政客、政府与政治科学家们得以混淆是非,面对如此可怕的缺失而依然可以蒙混过关”。也就是说,这种现代性批判话语遮蔽了资本作为现实历史的存在论意义,忽视了现代性意识形态同资本主义现实的勾连。

  由于现代性作为现代世界之本质的根据,包含两个基本支柱,即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且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勾连和共谋关系。所以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并且始终是一种双重批判,这一批判深入到资本的本质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中。易言之,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就是包含了现代形而上学(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批判,而且只有深入到资本批判的维度才能对现代性做出彻底的批判。因为在马克斯看来,深入理解现代性就要深入到现代社会当中,而在社会生活当中又有一个主导的因素:“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以获取最大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利”。所以资本就是这种特殊的以太,它贯穿于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面貌、人们基本的意识形态,而且改变了与人类历史本质相关的自然形态。为了揭示资本的种魔力,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商品人手,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商品乍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对它的分析表明它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东西,充满着形而上学的精妙和神学的细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事物都以颠倒的形式出现。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关系要简单和明晰得多,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却被“神秘化”、被“魔术和巫术”所包围,实际上,这是由于商品的完美形态一货币,它掩藏了个人劳动的社会属性和个体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得那些关系成为实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直接展示给世人。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两重性的揭示洞察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所在,开启了“资本现代性批一判”之先河。
  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来到人间之后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批判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在社会关系方面,资产阶级“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的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将人们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那种天然的锁链中解放出来,这相对于前现代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对人们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才有可能形成普遍的全面的交往,以及形成多方面的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资本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资本的本性就是攫取剩余价值,因此只要是有利所图的地方就有资本的身影,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和贪婪性,它开创了世界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资本把整个世界都视为自己追逐剩余价值的乐园,而且也通过自身的先发优势,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残酷的剥削与掠夺。它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