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及效应分析(一)

  摘要:股权融资是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文章结合我国现今上市公司的融资状况,从历史和政府角色、内部人控制、债券市场发展情况等角度,对当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效应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偏好;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成因分析
  
  (一)历史性依据及政府双重角色的扮演问题
  1、国内证券市场的形成以及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开辟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系列国企改革措施的延续。这种政府驱动型模式直接导致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目标的二元化:既要承担有效配置资金的任务,又要肩负推进经济改革的使命,当二元目标发生冲突难以两全时,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牺牲资金配置效率。此时,股市成为“为国有企业解困”的工具,而非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因此,国内证券市场在充实国有企业资本金、降低国有企业资本负债率等方面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可以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偏好找到一个历史性的依据。
  2、我国社会是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在上市公司中行使国家股的股东权力;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对市场参与者行为和股市进行监督和管理。各级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实际代表,具体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力。由此,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各级地方政府缺乏公正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必要的监管力度,有意无意助长上市公司的盲目圈钱行为,导致公司纷纷包装上市、粉饰财务报表争取增配股资格,从而在为企业自身获得高额融资的同时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业绩。
  (二)对经理人缺乏有效约束和激励机制,“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1、“内部人控制”造成对经理人的约束机制缺失。所谓“内部人控制”一般是指企业经理人员或员工在事实上或者依法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并使他们的利益在公司决策中得到比较充分体现的现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占绝对控股地位,但由于国有股权的有效持有主体缺位,造成国有产权虚置,大股东对企业的监控机制难以建立,很容易产生公司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产生“内部人控制”。此时,经理人员拥有超强控制权,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自然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融资方式。在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几乎没有持有公司股票,所以他不需要承担发行股票有可能造成的公司股价下跌的影响。而且,经营者通过股权融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其结果仅仅在于短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降低,但这种方式既不会动摇其对企业的控制,还避免了债权融资的硬约束。如果采取举债融资,将导致破产概率增加,企业一旦破产,经理的控制权收益就会丧失,这造成了管理者对债务融资的厌恶,从而更加偏好股权融资。
  2、缺乏内部激励机制。为减少经理行为对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偏离,委托人可以设计一定的激励机制,将经理的货币收入与公司的利润挂钩,促使经理人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选择符合股东利益的融资行为。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经理的货币收入不仅数额较少,而且与企业效益的高低没有多大联系。统计分析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总经理的年度报酬与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仅为0.045,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仅为0.009,高级管理者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系数仅为0.0057。这种激励机制的缺乏和由于“内部人控制”造成的约束机制的缺失共同强化了经理人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产生的股权融资偏好。
  (三)证券市场结构失衡,债券市场发展滞后
  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金额往往是通过股票融资金额3-10倍。而在我国,尽管企业债券的出现比股票早,但从我国债券发行的情况看,我国企业债券的发展相当滞后,存在着严重的证券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即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比例都显得过小。正是债权市场的发展滞后给公司的债券融资造成了消极的直接影响,从而客观上助长了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效应分析
  
  (一)股权融资偏好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影响
  1、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上市公司的成长不利,破坏公司治理机制的良性基础。这主要体现在:大量廉价权宜资本的流入,使得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非常随意,企业合理的投资决策机制难以形成。同时,股权融资偏好与公司治理之间形成恶性循环。一般而言,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有效性与公司融资结构密切相关。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使其融资方式的选择呈现“发行股票-举债-自有资金”这一顺序性,这样,经营者就可不必承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的风险。加之中国特殊股权结构条件下股东的监督和要求偏弱,这就使得股权融资偏好可能对公司治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2、股权融资偏好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首先,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大多数上市公司按照政策所规定的上限进行融资,而不是根据投资需要来决定融资,导致融资金额超过实际资金需求。又由于其普遍不注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导致资金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致使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下。其次,导致公司经营业绩的下滑和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下降。在我国证券市场低效率的情况下,股权筹资将弱化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经理人员可以在获得股权资金后随意地改变资金使用方向,从而造成投资的低效率。而快速的股本扩张也给公司造成一定的经营压力并影响公司的业绩。从长期来看,上市公司偏好股票融资的行为对企业最大的影响是持续盈利能力的下降。所谓“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就是对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下降的真实写照。
  (二)股权融资偏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
  1、股权融资偏好对投资者信心和长期投资积极性的影响。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卖方市场。在股票处于供不应求的发展阶段,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满足了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并在短期内为投资者提供了获取较大投机收益的可能。但是,由于这种融资偏好并不符合上市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再加上滥用资本的行为及因此造成的资本使用效率低下,必然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从而影响国有股本的保值增值,影响公众投资的回报,进而打击投资者长期投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