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跨国公司收购国企(一)

跨国并购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潮流是从1997年开始的,但在中国的情况则非常不同。在这些年里,每年300亿到4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中,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只占到6%,这个比率只相当于国际上跨国并购比率的1/10。不过,随着中国的“入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无论是从媒体的舆论准备还是从跨国公司的抢滩行动上看,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更大规模的兼并和收购已如箭在弦上。那么对于这场几乎是必然很快来临的风雨,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可以想象到的好处

对于中方来说,允许乃至鼓励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并购,除了大环境的因素使然之外,其可见的直接好处显然是重要的推动力。

首要的是可解决中国发展对资金的渴求。虽然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经济规模急剧扩张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除了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劳动力过剩,发展资金相对短缺外,还有着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对资金的特殊需求。比如,社会的转型急需重建社会保障,而政府和国内社会力量却似乎无力提供建立庞大的社会保障所需的全部资金;为了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中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虽然政府已经为此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是相对于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来说,很有些杯水车薪的感觉。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引进外资,对于中国仍然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既然跨国公司愿意通过并购的方式把资金注入中国,中国又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要保持高速发展,不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恐怕是不行的;而据国家经贸委的统计数据,自1996年以来,中国共有5000家国有企业由于技术落后、效益不佳而关闭和破产,近期还将有2800家国有企业以各种方式退出市场。我们知道,一件衣服,无论它做得如何精美,标价如何高昂,只要全世界没人愿意买它,它便只剩下两条路:继续挂在那里,不但一钱不值还要付保管费;或者降价,直至有人问津。同样道理,无论我们花了多少钱造就了一个多么“好"的企业,只要它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为人们所接受,它也逃脱不了上述两条路。因此,那些不得不退出市场的企业,无论是什么所有制形式,如果能够换回些银子以用到急需的地方,实在已是万幸了。跨国公司对国企的并购未尝不是在更大范围(跨出国界)寻找这些企业的市场价值的方法。

另外,虽然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不少领域也可以称得上是独步武林,但总体上来说,却还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跨国公司作为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载体,它到中国来生产经营,当然会加快技术在中国扩散的速度,为中国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比如,参加跨国公司研发的那些中国人,在为跨国公司谋利益的同时,其实也提高了国内这一群体的研发水平。更不用说,这些人和行为必然地会对周围产生的影响,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把管理模式、科学思想和技术诀窍展示给其他人。

从跨国公司方面来说,并购国企当然也必须是有利可图的,它才会积极去操作。因为跨国公司首先是一个企业,其最根本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入寻求最大的利润。一般认为,中国“入世”后跨国公司之所以倾向于用并购方式取代传统的合资方式,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这种方式能缩短建设周期,加快投资周转速度。据资料显示,创建新企业从考察谈判到办成开业一般要用1.5-2年时间,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至少要用3-5年;而并购企业一般只需3-5个月,许多并购企业可迅速形成规模,即使加以改造最多也只需1-2年,比新建企业缩短2-3年,从而使跨国公司得到更大的收益。

没有免费的午餐

既然中国允许和鼓励跨国公司对其国有企业的并购是为了解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问题,而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则是为了获得眼前或将来的利润,两者的目的当然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可以有许多方向一致的时候,但出现冲突也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