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一)

[摘 要]县城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城经济首先要着力发展工业,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点,同时县城工业的发展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河南省县城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抓住重点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飞跃。
  [关键词]县城经济;问题;对策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以2004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例,分析其特点如下:
  1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完成GDP59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省总量的67.7%。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全省的37.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全省的5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省的49.5%。2004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超3亿元的11个,增加8个。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全省迈上人均GDPl000美元的战略新起点作出了巨大贡献,
  2 工业经济成为县城经济支柱。2004年,全省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26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在GDP总量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达到44.1%。工业经济已成为各县(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已摆脱主要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更多得益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
  3 农村经济成效明显。2004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4260万吨,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产值111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逐渐形成。
  4 投资保持强势增长。2004年,全省县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全省的29%。其中,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县(市)有20个,超过30亿元有12个,超过50亿元有1个。投资增幅超过全省平均的县(市)有57个,投资增幅在40%以上的有44个。
  
  5 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突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发生重大转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全省进入2004年全国百强县的巩义、偃师和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长垣、许昌等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论是对一些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还是对一些农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 扩权县(市)继续领跑县域经济。35个县(市)扩权试点的实践表明,扩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扩权县(市)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兵。河南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全省县域平均人口74.16万,GDP平均规模43.19亿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1.63倍、1.35倍,而地方财政平均收入为1.2亿元,人均GDP6312元,仅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0.99倍、0.93倍。人口多,总量大,但人均低、实力弱的特点十分明显。二是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在不少地方,甚至出现生产要素大量流失,增长乏力。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强县与弱县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在全省108个县市中,GDP和财政收入最高的巩义市分别是最低县的12倍和13倍,中原城市群的县(市)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黄淮地区县(市)。四是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统一协调指导。由于没有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加之个别地方和部门出于局部利益,对发展县域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棚架”现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河南省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还不强,与全国平均水平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到去年为止,河南省还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13个省级贫困县,66个县财政收入不足亿元,41个县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
  
  二、河南县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 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影响了县城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工业化是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恶化为前提的,每一个GDP的增长的实现,都可能以自然资源的大量减少和环境的严重恶化为代价。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必然出现所谓“先发展,后治理”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可能彻底破坏自然的平衡,带给人类不可逆转的灾难。近年来,县域中小企业大量涌现,但是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有些企业如耐火材料、净水材料、水泥、铝及铝加工等企业根本谈不上环境保护。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发展的代价是污染进一步加重。这种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给县域的生态环境和县域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县域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2 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县城工业经济的发展。目前,由于缺乏高素质人才,无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因此,引进人才就成为河南县域工业发展的制高点。人才是实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引进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管理人才,使县域工业经济得以快速、持续发展;加大县域内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留住高科技人才,也要加强对基础人才包括年轻技工和农民的培训,以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同时建立起灵活的用人和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在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充分释放出自身的能量。
  3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尽理想,停产、半停产现象较为普遍,亏损严重,企业下岗职工增多,有的企业资不抵债,濒临倒闭,有的已经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