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极”战略:中国特色的全球化道路(一)

[摘要]从改革开放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的发展变化看,这个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不平衡性呈激化趋势,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同样呈激化趋势。两个“不平衡性”在宏观经济领域的突出反映,就是使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表现出四重“二元”格局,即贫富地区二元化、国内外二元化、行政区与经济区二元化、城乡二元化,由此形成了四大战略性矛盾。四重“二元”格局在社会生产方面催生出“供给过剩”与“供给短缺”并存的新“二元”对立,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跃升。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困境,由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数量性“一元”困境,即人民群众总体上温饱不足,转为第二阶段结构性“二元”困境。

  一、四大战略性矛盾日益凸显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随之向深层次变化。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看,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第二阶段。
  从改革开放主要矛盾的表现形态的发展变化看,这个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不平衡性呈激化趋势,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同样呈激化趋势。两个“不平衡性”在宏观经济领域的突出反映,就是使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表现出四重“二元”格局,即贫富地区二元化、国内外二元化、行政区与经济区二元化、城乡二元化,由此形成了四大战略性矛盾。四重“二元”格局在社会生产方面催生出“供给过剩”与“供给短缺”并存的新“二元”对立,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跃升。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困境,由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的数量性“一元”困境,即人民群众总体上温饱不足,转为第二阶段结构性“二元”困境。
  
  1、贫富地区二元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沿海地区先行一步发展”和“三个地带梯度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先后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带及上海浦东新区等沿海开放区,这些城市和地区依靠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政策扶持,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内陆与沿海、西部与东部发展差距拉大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凸显,到20世纪末,广袤的西部地区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重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逐渐沦为两大“萧条区域”。能否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难题。
  贫富地区二元矛盾,不仅是产业层次的差别,还表现在生产方式、融资方式、产业结构等差距上。有关数据表明,上世纪末东西部利用外资的比重为86%和2%,相差43倍;1996年-2000年,东部12省股市融资为西部10省的5倍。
  
  2、国内外二元矛盾
  改革开放第一阶段,我国形成明显对外开放气候的地域主要在东南沿海,沿江、沿边、沿交通干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市场界限逐步消失,我国经济逐步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已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经济体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成为左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世界差”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上,不仅三大产业的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金融、保险和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较低,而且传统产业和“新经济”型产业之间的结构水平也比较低,在与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竞争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产品结构上,跟不上国民消费结构和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结构性生产能力过剩;微观企业上,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较低,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和手段相对落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水平低;经济体制上,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任务艰巨。
  
  3、行政区与经济区二元矛盾
  进入新世纪,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参与多边贸易机制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主义的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特征之一。区域主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要求是,实现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级调控主体和利益主体,不仅是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同时又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不仅担负着改善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的责任,又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和各种投融资活动,从而形成了以地方政府为核心、以其管辖的行政区为界限的“地方政府经济圈”,又可称为“行政区经济圈”。行政体制分割格局加上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导向,导致“社会生产”在行政区之间的布局存在同向竞争、市场分割等严重不合理状况,资源难以在经济区内实现优化配置。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确立,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从政府变成了市场机制,国内区域间对于市场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强烈,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突出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