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国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国民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国民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目标的实现。本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小康社会、国民教育体系、农村国民教育之间的关系,构建农村国民教育系统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国民教育系统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康社会 农村国民教育 系统论
一、引言
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民受教育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农村大国、农民大国,农村国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国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间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陈至立、袁贵仁,2003);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国民教育。
要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就必须将科教兴农、农科教结合作为前提,必须首先实施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战略,必须依靠作为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从全面发展农村国民教育入手。由此可见,农村国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国民教育的发展速度决定着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国民教育的地位和现状
(一)农村国民教育的地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赖于农村国民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而农村国民教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国民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关键取决于农村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占我国总人口的70%多。而且,长期以来农村国民教育水平低下,和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重点在农村国民教育,难点也在农村国民教育(李化树,2003)。
其次,农村国民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农村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是逐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工作,在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农村发展必须走科技化道路,而这依赖于农村国民教育培养较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农村人口素质低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约束日显突出。正是这个层面上,农村国民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三,农村国民教育水平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农村是我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村国民教育不仅关系到现在的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而且还关系到未来第二、三产业劳动者的素质。也就是说,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不仅取决于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更主要取决于我国农村的国民教育水平。由此可见,农村国民教育关系到未来大部分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农村国民教育、农村国民教育、小康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的研究成果来表述。他把中国发展的目标体系概括为“增长、强国、富民、提高国际竞争力”四大目标(胡鞍钢,1999,第399-401)。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的概括。而我国人民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同教育发展不全面之间还存在突出矛盾;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和建立;特别是农村国民教育更有待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