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分析

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下面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
生产要素
物联网行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RFID等射频技术,现代化通信设施,便捷的商务服务,电子服务,人才资源等等。目前,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RFID关键领域上,从包括芯片、天线、标签和读写器等硬件产品来看,低高频RFID技术门槛较低,技术较为成熟,产品应用广泛,但超高频RFID技术门槛较高,国内发展较晚,技术相对欠缺,从事超高频RFID产品生产的企业很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因此,在标准决定成败的物联网产业中,我国需要积极攻破核心门槛,掌握关键技术,培养大量的本土骨干人才,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物联网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国内需求
我国物联网市场的潜力巨大,据统计2011年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行业内预测2013年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规模将达8000亿元,2020年将超过5万亿元。但我国尚未取得标准的制定国际的话语权,因此国内需求尚不具超前性,因此我国物联网的相关企业更应提高物联网产品质量、性能、服务、营销策略方面的水准,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真正获取定价权。
物联网相关及支持产业
物联网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这样才能发挥群体优势。物联网产业链与当前的通信网络产业链是类似的,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上游新增了RFID和传感器,下游新增了物联网运营商。据了解,目前我国下游的通信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和中游的系统设备商(中兴、华为)都已是世界级水平,其他环节相对欠缺,但有很大的突破空间。再加上物联网的远景是“万物联网”状态,多涉及地图位置信息,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势必比互联网和电信网更为突出,所以国内厂商的机会将会更大。
物联网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相互竞争
物联网众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必将决定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物联网产业的本质决定了物联网的企业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中国,供应链竞争的特殊性在于每条供应链中都存在一个垄断性的平台企业,平台企业为物联网业务开展提供平台,因此对其所在的物联网供应链技术标准的制订具有主导权,其他外围企业都是围绕这个企业形成一个生态圈。这一竞争格局好处在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行业标准,带动大批物联网应用和外围企业的发展,坏处就是企业不能完全靠加强研发创新能力来赢得竞争的胜利。
机遇和政府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需要、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盛行、国家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战略性需求,这些都给物联网发展带来了机遇。投资基金也抓住物联网概念化的机遇进入物联网产业,为其注入了金融支持,如福建物联网产业投创基金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首期规模为2.5亿元。
同时政府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物联网这一领域的发展,已经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其中智能电网总投资预计达2万亿元,居十大领域之首。同时,具体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出台,有力地带动了各行业、各省市、各地方政府对物联网的资金支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切实投入,使政府对物联网的支持真正由虚变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