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的某一天,在学校的操场上我正在给一年四班上体育课。课的开始部分和往常一样是按部就班做准备活动,在这之后我给男同学布置了一个“遛猴”的游戏,这是一个集体游戏,游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足球的控制能力和培养集体合作精神。男孩子们都爱足球,所以大家玩的挺开心,可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与集体不和谐的音符,有两个学生趁老师在组织女生活动的空挡,悄悄拿走一个足球跑到一边单独玩了起来。我快步走到他俩跟前严肃地问:“怎么不和大家一起活动哪?”问的时候我的目光很严厉,其中一个马上跑回了队伍,剩下的这个小伙子用眼睛翻愣我一下子,“玩那,匝地!”他对着我说。我平时与学生相处的很好,学生犯一些毛病我都会耐心教导他们,自己很少不生气的。但这次我被他他那挑战式的眼神和不屑教师的语气杀伤了,我因生气心跳有些加快但还是尽量克制着自己,用更为严厉的命令式的语气大声地呵斥道:“你必须和大家一起活动,马上回去。”然后用一种威严的不容他反驳的目光逼视着他。显然老师的呵斥和威严收到了效果,他的目光开始收敛,头也低了下来,我心想:“小子,认输了吧!跟老师较量你还嫩着哪!”我正得意的当口意外发生了,他突然向我转过脸,硬生生地蹦出两个字:“不地!”,然后转身就走。我一时尴尬了,不知道说什么,楞住了。其他的学生一面看着已渐走渐远的他一面又看看老师,好象在问:这场较量谁赢了!
事后,我心情有些郁闷,琢磨着这么回事呢?其实这个性格有点特别的孩子我早就发现了,只是他以前在体育课中显露的不严重,如果自己发现问题后能及时地从关心的角度去了解他关爱他,那么,我与他之间的师生感情可能已经梳理好了,就不会发生这件事了。另外,我在面对他以不当的方式挑战教师的权威或是尊严的时候,自己不能够心平气和地处理,采取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处理方式,这反映出自己心胸还很窄,师道尊严的架子还没放下来。我反问自己:为教师者没有容各色学生之雅量,何以为师?
于是我开始通过多接触他来了解这个孩子,当他要求参加运动队训练时,我答应接收他,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愉悦的心情。于是,我便请他坐下跟他攀谈起来,从家庭谈到学习谈到他的习惯,但我始终没有提及那件让彼此都不愉快的事情。当我发现他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脾气不好随我妈,今后我一定改”。孩子歉意的话语让我感动,让我感受着为人师者的快乐。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责任,也许就是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或是拍拍孩子肩头的一个信任的动作,而改变了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不仅反映在知识上,还反映在课堂的管理上,而学生只能接受和服从。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道尊严”。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明确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讨论者,要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本案例为我们提出的另一问题是:教师如何把握“爱”与“严”的分寸?正如本案例中这个特别的男孩子一样,开始老师想用“严”来管束他,结果失败了,后来结合“爱”来温暖他,结果成功了。对待不同的学生“爱”与“严”的分寸应该不同,一般的同学“爱”与“严”应该各占一半,对于如本案例中的这样的个别生,则应该“爱”的比例大于“严”的比例,因为爱更容易打破学生心灵的坚冰。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把握需要懂得艺术的人,愿我们的教师都能成为教育艺术的提倡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