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模块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模块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26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熨帖(yù) 炽烈(chì) 鞭挞(tà) 锲而不舍(qì)
B.肖像(xiào) 压轴(zhòu) 慰藉(jiè) 怙恶不悛(quān)
C.按捺(nài) 木讷(nè) 估量(1iàng) 以己度人(duó)
D.摇曳(yè) 檄文(xí) 绮丽(qí) 畏葸不前(s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端详 干燥 淋漓尽致 精兵减政 黄粱美梦
B.蕴藏 杜撰 臭名昭著 矫揉造作 山青水秀
C.嬉戏 辐射 谈笑风生 感恩戴德 额手称庆
D.怪嗔 告磬 鬼鬼祟祟 言简意赅 分庭抗理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认真清查国有企业现有的资产,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_____国有资财。
②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_____革命文物。
③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_____其间,那才真有味儿;这时风景觉得更好。
A. 侵吞 搜集 徘徊 B. 鲸吞 收集 徘徊
C. 鲸吞 收集 徜徉 D. 侵吞 搜集 徜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北京时间8月24日8时,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落下帷幕,虽然奥林匹克圣火缓缓熄灭,但精彩的奥运会闭幕式表演让北京奥运会更显得曲尽其妙。
B.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C.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D.《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回归之作,虽然比起《霸王别姬》还稍有差距,但相较于前几年口碑极差的《无极》,媒体和大众给些过分的溢美之词还是可以理解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B. 一般情况是,鸟儿如果想在如今的城市里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嗓门,以免自己的声音不被噪声淹没。
C.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而农村人口能否较为顺利地转入工业和城镇,又是决定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
D. 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读有所得,写有所得。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尽管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还是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习惯了这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后,还能不能适应那里相对封闭单调的生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中国丝绸在罗马(节选)
宋 蕾
考古学家在一些古罗马的石刻作品和陶器、绘画作品中,经常发现其中的人物都穿有透明的长袍,质料柔软。据专家考证,那就是丝绸。
当时,丝绸对于罗马人而言充满了神秘感。他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制造的,又是从何而来的。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曾这样推测丝绸的来源:“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安息和条支。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东汉和帝九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可到了波斯湾,临海欲渡,安息人却警告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最终放弃了渡海。其实,这是安息人为了保护他们在丝路上的利益,有意阻止甘英前行。
由于安息从中阻挠,在罗马,丝绸愈为神秘。汉代丝绸千里迢迢地被辗转卖到罗马之后,一磅生丝的价值为12两黄金,是原产地的数百倍,以至于当时罗马人甚至将汉朝的丝织品拆分,然后再重新织成更薄的丝绸。而极其富裕的贵族、将军穷奢极欲,对新奢侈品酷爱有加。在挥霍浪费的气氛中,丝绸迅速席卷古罗马。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资金。罗马元老院也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屡禁不止。
最近,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罗马人的过分贪求丝绸等东方奢侈品,才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此说虽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发生了接触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多地更为廉价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罗马帝国便想避开丝绸陆路交通的最大障碍――安息国,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这终于在屋大维•奥古斯都时实现了。罗马人在掌握了印度洋航路后,终于通过南海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之后,中国与罗马的陆上交通也打通了。
唐代丝绸之路新的商路支线不断开辟,东罗马帝国、波斯的相对稳定,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丝绸之路”这个名称非常贴切恰当,因为丝绸不仅是这条陆上的主要商品,而且丝绸也正像一条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纽带。
7.下列关于中国丝绸在罗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刻、陶器、绘画作品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丝绸在古罗马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
B.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对中国丝绸的推测说明他们对中国丝绸了解甚少。
C.由于安息国从中作梗,使得中国丝绸在古代罗马人眼里显得愈加神秘和珍贵。
D.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汉代丝绸被辗转卖到罗马之时价格必然会变得很高。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息国为了从丝绸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此有意阻挠汉朝和罗马的直接通商。
B.丝绸良好的质地、奢侈的社会风气,使罗马元老院禁穿丝绸的法令无法实行。
C.古罗马想方设法和中国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在于获得更多的、更为廉价的丝绸。
D.屋大维•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后,古罗马通过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丝绸意外地成了双刃剑,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也加速了它的衰败进程。
B.看到罗马与中国建立了海路上的直接联系后,安息国也主动地打通了陆路交通。
C.古罗马虽然与中国取得了直接联系,但生丝贵于黄金的价格并没有任何改变。
D.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沟通的要道,它的繁荣取决于交往国的繁荣和稳定。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C.引耿?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恂乃戮之于市 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B.恂遣谷崇以状闻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卿今为吾行也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其皆出于此乎
12.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 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 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 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第Ⅱ卷(共94分)
四.(24分)
14.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4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题葡萄图
徐 渭①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 ①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4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高祖本纪》
(2)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屈原列传》
(3)_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4)_ ,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列传》
(5)吾所以为此者,_ 。 《廉颇蔺相如列传》
(6)_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共16分)
伞外听西塘
叶文玲
(1)未去西塘前,脑海里先有了画面――我猜想那是与我故乡楚门相似的又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只不过是“楚门”二字,换成了西塘。未去西塘前,耳鼓里回响起别人对它的许多赞语,频率最高的是这样的形容:西塘是一首诗,西塘是一幅画。  
(2)我想跳出这些熟络了的“常言”去看看西塘,因为,我很欣赏对它的另一个比喻;西塘是一坛陈年黄酒。仔细想想,这比喻大概是比喻者随手一抬便得的,因为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的“嘉善黄酒”,就产自西塘,那日日弥漫的酒香随着老酒厂的名声,早就香出了百里千里之远。在西塘,那醇香诱人的“嘉善黄酒”,日日被西塘和来西塘的人很放肆地酩酊着,很奢侈地用来做烧菜的料酒,一倒就是四两半斤。哦,黄酒在西塘,历来都是水一样洒泼着河一样流淌着的。
(3)就在这样想着猜着西塘时,我去了西塘,蒙蒙细雨中,恰好又忘了带伞。忘了也不关紧,因为我知道下在西塘的雨是飘飘如丝的,绵软如糯的,即便带了伞也不会撑的,不,不是懒得撑,而是觉得不撑比撑着更好。  
(4)于是,我就这样慢慢地在雨中走着,拿了伞而在伞外看着,不,是在伞外听着雨中的西塘。  
(5)在伞外听西塘,真个是别样意趣,那一顶顶在帘纤小雨中被别人撑着的伞,便成了唯西塘才有的美妙风景,伞和西塘是那样天然地成为不可或缺的组合!在伞外听西塘,那似有若无的雨声,切切地好似远远传来的洞箫和陶埙,这箫和埙,那更是西塘自古就有的。这既有视觉也有听觉的歆享,真是令人游兴倍增。    
(6)看着那小雨,一丝丝一线线地飘洒在枕河人家的白墙黑瓦上,那黑瓦白墙只是黑的更黑,白的更白,那颜色渐自深浓而更加黑白分明的房舍,益发成了一幅幅最耐套印的版画,哦,假若能扯得天幕当纸,那是随你印上多少印张都不会褪色走版的。看着那小雨,珠一阵玉一阵地滚落在西塘的河面上,你只会看见满河的水都笑成了一个又一个笑涡,可就怎么也听不见那脆脆的声响。怪了,莫不是天公亦知本属嘉善的西塘人生性和善,所以即便是落雨,便也落得格外轻盈格外温柔,将那有可能发出的声响都掩在深巷里、廊棚下,一古脑儿化作报时的更漏檐滴的叮咚么?  
(7)看着那小雨,下得如此善解人意,我这才悟出:西塘的雨,是因为下在西塘才有这样绵软的景象;西塘的雨,下得这般温熨人心,是因为西塘还有别处少有或无有的长长廊棚!  
(8)知情人说西塘的廊棚,始自明清,因为那时作为商业小镇的西塘,得水上交通之便,镇上的商店大多开在临河的街。那时的西塘,虽然有水乡小镇的闹热,但店主和做生意的对象,也大抵是小镇水乡的农家百姓。小船是水乡人的靴鞋,那有着一级级石台阶的河埠头,便是起船篙停桨橹的地方,于是,宽宽长长的廊棚也就应势而生,有了它,或在岸上或在船里的买卖双方,就有了交易的地场。  
(9)作为也是水乡人,我对这与黑瓦白墙共生的廊棚并不陌生,可是,廊棚在西塘被作为特殊的风景,在我想来,一是在于它的规模:西塘的廊棚棉延相接,据说有1300多米长;二是在于它别致的形状。因为即便这棚看上去只有一个斜屋面,但和所有人家的屋檐房顶一样,都是毫不含糊的木椽屋瓦,既结实且美观。许多“顶”还颇为艺术化地呈拱形或波形,在实际功能上,又的的确确遮风挡雨冬暖夏凉。当地人约定俗成将它简称为“棚”,多少地透示了西塘人惯有的谦虚;而一个关于它最早由来的传说――一个烟纸店老板如何在屋檐下搭一卷竹帘、教一个仙人扮作的要饭叫化子躲过一夜风雨的故事,更把西塘人古道热肠仁义忠厚,展露得淋漓尽致。
(10)无庸细说延续至今的功用,哪怕仅仅作为观赏,廊棚也是非常美妙的。在弯弯曲曲的河岸上与小河一同蜿蜒,那形那景,就是一幅古韵无限的图画;那檐下的回龙棂,那廊脚的木栏杆,那廊棚人家咿呀一声开启的花窗板门,更似无言的暗示,暗示这千年古镇深巷水弄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掌故。无怪在这廊棚下来回踱步时,我总觉着脚下并非仅仅是一条质朴且在别处已不多见的石板路,而是步步走在一部厚重而古色古香的史籍中…… 
(11)看着那西塘河面,那雨线儿雨珠儿,不是照是钱丝般闪亮么?那大而圆的笑涡儿,不还是一个接一个么?手中的伞,虽然依然未曾打开,身上却依然不觉着多少濡湿。哦,原来,下在西塘的雨并非是雨,它是一丝丝一线线,都化作最可沁心的清凉露,点点滴滴滋润进我的心田了。  
(12)走着看着听着伞外的西塘,我不能不再次觉出了自己的痴呆――本色的西塘是无需迟到的形容或比喻的,那么,你还这呀那呀伞外伞内的絮叨个甚?  
(13)西塘的廊棚,真个是天下最美妙的独一无二的伞!
(选自《今晚报》)
17.第一段说“西塘是一首诗,西塘是一幅画”,而第二段并没有紧承此句来写西塘的美景,而是写了“嘉善黄酒”,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18.伞外西塘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对西塘的廊棚情有独钟?(4分)

19.本文语言生动典雅,富有表现力。请以 (2) (6)段为例,结合具体语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这两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4分)

20.怎样理解“本色的西塘是无需迟到的形容或比喻的”这句话的含意?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4分)

六、语言运用(共4分)
21.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答:
七、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旅客在一个小站下了火车。他向站长问道:“听说此地有两家旅馆,请问我住哪家旅馆好些 ?”“实话告诉你,”站长说,“不论你去哪家,你都会后悔没有去另外一家旅馆。”
站长的幽默,旨在说明两家旅馆都很差,可无意中却泄露了天机:选择,永远都是令人遗憾的。


高二模块语文试题答案
一、1、B(A锲qiè,C捺nà、量liáng,D绮qǐ、葸xǐ)
2、C(A 减―简,B青―清,D、磬―罄;理―礼 )
3、D(①“鲸吞”,指像鲸鱼一样的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而“侵吞”指暗中非法占有个人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②“收集”是使聚集在一起,而“搜集”,除了有“收集”之意外,还有“到处寻找”之意。③徜徉:悠闲而轻松,符合语境。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与语境不符。)
4、B(“名噪一时”指名气在一个时期内引起轰动。A“曲尽其妙”意思是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曲:委婉。尽:全部。C.“一文不名”是指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D 溢美之词意为过分赞美的话语,用“过分”修饰语义重复)
5. C.(A.“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主客关系颠倒,可改为:“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使中外游人倾倒”。B.否定不当,去掉“不”字。D.“和”未表达选择关系,应改为“或”。)
6.D (A项中“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三个并列分句的总括,应该把“交相辉映”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B项中 “年结算制度”后面的顿号用错了,应改为逗号。C项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二、7.A(只能证明古罗马已经有中国丝绸,但不能证明“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从下文可知,丝绸在古罗马的穿用基本在贵族。)
8.D(原文是在屋大维•奥古斯都执政时实现了“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而不是“屋大维•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
9.D(A项,“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在原文没有依据;B项,“安息国也就主动打通了陆路交通”在原文没有依据;C项,“没有任何改变”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三、10.A (“迫”应解释为接近)。
11.B(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推测语气。)
12.D(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
13.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文言文参考译文」
高峻据守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决死守,大将军耿?等人围攻他,一年也没攻下来。建武十年,皇帝商议派使臣招降他,就对寇恂说:“你现在替我前去招降。如果高峻不马上投降,你就带领耿?等五营兵力去攻击他。”寇恂捧着玺书走到第一城时,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谒,行推辞礼,表示不屈服。寇恂发怒,将要杀死皇甫文,众将功谏说:“高峻有精兵万人。大多带有强努,连年攻克不下,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答应,就杀了他。派他的副手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经杀了他了。想投降,赶快降;不想降,就固守。”高峻惶恐不安,当天就开城门投降。众将都来贺喜,趁机问:“请问你杀掉高峻的使者并且使他率城投降,为什么呢中。”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人呀,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众将都说:“我们确实比不上你呀。”
寇恂学问深品行好,在朝廷名声很响,所得的俸金,多多地施给朋友、故人以及跟从自己的官吏士兵。常说:“我依靠着你们才达到现在这个地步,难道我能独享这些东西吗。”当时的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是威侯。四、14.(1)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4分)
(2)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3分)
(3)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因此他就会投降。(3分)
15.(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4分)
(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4分)
16.略
五、17.文章借写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的“嘉善黄酒”来凸现西塘的历史,(2分)借写 “嘉善黄酒”的醇厚、“水一样洒泼着河一样流淌”的泼辣和豪气,来写西塘的人文,写西塘的厚实,写出西塘人性之美。(2分)
18.“伞外西塘”极具诗情画意,具有别样情趣。(1分)西塘的廊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外形别致,结实美观,有优美的传说,具有延续至今的实际功用,见证了西塘的历史,拥有古色古香的韵味。(3分)
19.第二段中“在西塘,那醇香诱人的‘嘉善黄酒’,日日被西塘和来西塘的人很放肆地酩酊着”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嘉善黄酒”的醇香诱人。“放肆”二字形象生动。“黄酒在西塘,历来都是水一样洒泼着河一样流淌着的。”这句话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嘉善黄酒”之多,使用之频繁。第六段中“看着那小雨,珠一阵玉一阵地滚落在西塘的河面上,你只会看见满河的水都笑成了一个又一个笑涡,可就怎么也听不见那脆脆的声响。”这句话中的“笑”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落河面后,河水漫涨,水波荡漾的情状。(4分)
20.西塘是古朴典雅别具风格的地方,这里的特色是本身所具有的,即便没有人夸耀,它的美也一直存在。作者想说明真实的东西无须粉饰,大浪淘沙,好的东西自然会保留下来,真金不怕火炼。(4分)
六、21.③①⑤②④(起句――诗文排遣――举例之一――举例之二:王维――结句。)
七、作文
可以考虑两种立意:一、人不能过于追求完美,而要学会知足常乐;二、选择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选择的,即爱我所有,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