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二下册历史期中试卷(人民版有答案)

河北师大附中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I卷 (客观题 共 6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C.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 D.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3、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组。……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4、二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 B.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所打破
C.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D.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5、“帮助建立一个在军事上和其他重大问题上同美国和加拿大紧密结合的繁荣而统一的西欧,使它作为一个强大力量重新回到世界舞台,同北美进行广泛协作。”这段话旨在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建立欧洲共同体 D.推行“杜鲁门主义”
6、在奥威尔的小说《1984年》描写的世界中,大国之间总是处于紧张、临战的状态,没有实际战争(核战争)的爆发,有的只是在边境地带偶尔的冲突。对国家的掌权者来说,必要的不是战争,而是通过制造战争的危机感让国民做出牺牲,限制他们的自由。小说的这一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二战后
A.极权主义政治的盛行 B.美苏冷战对峙的状况
C.局部战争不断的现实 D.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
7、下列哪些是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①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印度内部长期以来存在隔阂和敌视②二战结束后,英国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③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④冷战格局下,大国插手该地区事务 ⑤宗教问题、宗教矛盾对立冲突严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8、关于下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表(单位:个)
40年代末50年代末60年代末70年代末80年
代末
亚洲1523293637
非洲410425051
拉美2020242933
A.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迅速增加
B.第三世界的力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亚非拉国家的遏制政策
D.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日益增多
9、下列图片反映的当今世界的变化趋势是

A.国家之间的矛盾在加剧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0、韩国一离婚调查机构,公布了1950年以来220万离婚个案咨询,发现有一个时期,妇女以丈夫生死不明为理由,提出离婚的特别多,此时期应该是
A.50~6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2000年以来
11、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主张属于
A.三权分立说 B.天赋人权说
C.人民主权说 D.社会契约论
12、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资产阶级的要求。它们内容的相同点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反对压迫、剥削,要求平等、民主、自由
C.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民族独立 D.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
13、《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国家权力的中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4、近代法国共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实属罕见,这反映了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了民主化进程
15、某部历史纪录片中有这么一段解说词:“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其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
会很快夭折。但事实恰恰相反,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历史上存在了70多年,成
为法国的‘长寿’共和国。”导致第三共和国“长寿”的原因不包括
A.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政治体制之争已不复存在
16、孙中山汲取并发展了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思想,提出在国家机构中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称为“五权宪法”。该主张主要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扶助农工思想
17、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18、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日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属于
A.洋务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激进派
19、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既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材料说明
①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 ②康有为认为立宪可避免流血
③章太炎主张革命 ④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须流血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2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对苏维埃的产生、职责等作了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苏维埃这种民主形式主要特点是:
A.仿效近代西方国会制度产生 B. 实行工农民主专政
C.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政权 D.本质上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同
21、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22、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 D.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
23、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此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增加秦国的财政收入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建立土地私有制
24、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 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25、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2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
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27、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中哪一措施
A.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B.命各省推荐人才
C.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D.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28、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间存在敌对情绪,因此
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他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主要措施是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支付高额赎金便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29、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30、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展
卷II(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刻意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军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他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材料二 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交往,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10分)
(2)材料二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2分)结合材料二、三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在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何启示?(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24日,当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故意歪曲朝鲜国内战争的性质,以“紧急援助”李承晚集团为名,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为美国搜罗侵朝军队。7月8日,“联合国军”正式建立,总部设在东京。参加联合国军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等16个国家的军队。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材料二 ……1950年,杜鲁门总统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为了应对在朝鲜的威胁,政府不得不准备提高税率,同时加强对工资及物价的控制。美国军队的规模将扩大一倍,达到350万人,更多的年轻人将被征召入伍。同时,更多的预备役部队也将被送往朝鲜。(到1950年秋天时,每个月的征兵人数达到了五万人。1951年6月,杜鲁门签署了一项法案,将征兵的期限又延长了四年,同时起征年龄也降至18岁。)
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夏天,民意调查显示,75%的美国人支持杜鲁门向朝鲜派兵。美国民众为美军在仁川登陆、釜山反攻以及进军鸭绿江这一系列成功的行动兴奋不已。但是,到了1950年11月,坏消息逐渐代替了好消息,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率急剧下降。当中国参战以后,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6%的美国人相信美国犯了一个错误,不该卷入这场战争,在此后的两年里,对此的调查结果始终维持在这个比率上下。
――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材料三 法、?、俄、中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不经核查、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做法。主张加强对伊核查,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政治上的大错误;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统施罗德也呼吁停止战争。伊拉克战争是跨大西洋关系严重受挫,欧美关系面临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危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爆发时,西方主要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其原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民众对朝鲜战争看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对比材料一、三,西方主要国家对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7分)


河北师大附中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答题纸
31、(20分)(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10分)

(2)材料二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2分)结合材料二、三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在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何启示?(4分)

32、(20分)(1)依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爆发时,西方主要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其原因。(5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民众对朝鲜战争看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3)对比材料一、三,西方主要国家对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7分)


河北师大附中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5 DDDCB 6-10 BBBDA 11-15 DBACD 16-20 BABAB 21-25 CDCDB 26-30 CDDBB
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1)法西斯国家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地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竞争和矛盾,特别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英法等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把维护国际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身上。(10分)
(2)原则:集体安全;经济制裁。(2分)
评价:对维护和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未能有效的制裁侵略、维护和平。(4分)
(3)启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联合国作用,捍卫联合国的宗旨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约束制裁侵略)(4分)
32、(1)态度:积极支持美国。(1分)
原因: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的共同需要。
经济上,二战后西欧国力衰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推行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使西方国家产生依赖。(4分)
(2)变化:由支持政府进军朝鲜半岛到怀疑、反对政府继续作战。(2分)
原因:战争影响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战事的不断拖延和伤亡人数大量增加;中国的参战改变了朝鲜战争的态势。(6分)
(3)态度变化: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1分)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国际影响力减弱;西欧国家国际地位提高;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了西欧主要国家的利益。(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