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途径二:民间借贷

除银行贷款外,许多创业者在起步阶段,都是依靠的是亲戚、朋友或熟人的财力。这些资金可以采取借款和产权资本的形式。不仅是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也会有资金充裕者将钱借给短缺者进行周转,收取一定的利息,这种资金融通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间借贷。

 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资金借贷存在。但以规模和组织性而论,福建、广东、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较普遍,湖南、四川、东北等内地亦不鲜见。有一个湖北小业主赵先生,干了十多年服装生意,就从未向银行贷过一分钱,做生意全靠自有资金和向朋友临时借,或者企业之间相互拆借,最多时曾向社会上借了100多万元。他告诉我们,企业向社会借钱一般由他写张私人借据即可,一年还一次利息,期限也很灵活,利率则由借贷双方自行协商,不像银行,既要审查财务报表,还要半年结算本、利息。他说:“做服装生意讲求的就是个信息灵,反应快,耽误不起。现在社会上借给我平均利息是8厘,而银行现在尽管利率降了,也还有5厘多,还要经过多道审批,花很多的费用,最后还不一定能够批得下来,太折腾人了。”

 赵先生的意见颇具代表性。由于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短期、灵活、便捷的资金需求,后者只好“望贷兴叹”,转而寻求民间资金的支持。以我们的观察看,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包括那些已经做大的企业,都是靠民间借贷发家的,即便如今富豪榜上响当当的富豪也未必能有例外,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创业者才利用扩股等其他形式筹集资金。

 在多年来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浙江都有不少富豪上榜,其中浙江温台(温州、台州)地区的富豪尤其引人注目:一是人数多,二是财富量较大而少泡沫,不像有些人在富豪榜上坐过山车,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老是让人感觉不踏实。

 但在这两个深藏在浙江南部山区的城市中,其实真正令人吃惊的并不仅仅是民间藏财的丰富,还有其财富的运作方式。让我们对此作一回顾,朋友们或许能得些有益的启示。李书福是个名人,他造的吉利车,在社会上口碑不一,但卖得一直不错,因为吉利是确确实实的国产货,百分之百、如假包换的民族产业。吉利集团遭遇的“侵占巨额财产”事件,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公开报道,事件的主人公之一李国顺回忆:“1997年李书福要搞汽车,李书福说你把钱投进来,我按2分利给你,我说投资太大了,李书福说有钱的带钱,有力的带力,你投个1500万就够。”事情后来不了了之,像这种事,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外人不便置喙,只是由此事件可以看出,在吉利的四个轱辘底下,并不只有李书福一个亿万富翁,还匿伏着多个亿万富翁、千万富翁、百万富翁。李书福正是集众人之力,依靠各种方式“集合”来的民间资本,才得以圆了自己的汽车梦。

  向亲戚朋友借一些钱作为初始资金投入,是许多创业者的起点。只是在浙江温州、台州,他们将“民间借贷”这种形式发挥到了极致。这里,家家户户手里都有几十万的现金,但相当一部分温台人手里的钱不存银行,不炒股票,他们的资金在民间金融体系里快速地流动着。

 “标会”或者“抬会”,是这个地区普遍的现象。长期以来在民间形成的老百姓之间互相接济的这种组织,在温州被叫做“会”。早期的会有的不收利息,如官会,只是为朋友或族人解一时之急;在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后,温州人开始按月收息,民间借贷与金融机构的贷款之间存在2~9厘的利差。在某些地方,往往有一些人是当地公认的资金周转人。平时谁手里有闲钱,会先向他们“登个记”。如果有人要做生意,就去找当地的周转人,周转人在对借钱人的以往信用非常了解的情况下,一旦确认生意没有太大风险,就会把会内其他人的钱先借给他,几百万的资金在几个小时内呼之即来,令人惊讶。

 过去民间借贷的范围比较小,主要用于生活临时资金急需,如结婚、建房等等,是老百姓自助互助的一种形式。而现在成为投资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形式,不仅工业、商业,就连办学校、办医院,也会采取向民间募资的办法,综合性的温州大学大部分的股份都来自民间,其最大股东的投资额是5000万元。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没有民间借贷,温州的桥头纽扣市场、柳市的低压电器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根本就不可能发展壮大。一项统计表明,温州中小企业共有16.7万家,资金来源60%靠民间借款,台州地区的民间中小企业融资甚至占到企业资金总数的50%左右。

 关于大规模、有组织的民间借贷行为,过去央行的态度是明确反对,现在则是不置可否。由明确反对,到不置可否,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央行对于民间借贷感到头痛的,一个是监督管理,一个是混乱的利率,冲击金融市场。同时,在民间借款者与被借者之间引起最多矛盾的,也主要是利率,闹不好就成了高利贷。

 现实中,老百姓对自己手中的钱拥有自主权,同时逐利又是资本的天性。银行利率高的时候,民间资金流入银行,民间借贷利率随之水涨船高,资金又会由银行流向“民贷”市场,就好像潮水涌动。随着民间对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如“抬会”、“标会”之类的各种“会”规模越来越大,有的最终发展为地下钱庄,不但提供存贷服务,同时提供洗钱和境内外的地下资金流动,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因为市场需求存在,虽屡经打压,但难以彻底根除。有人将民间借贷行为定义为“草根金融”,名其“草根”,就意味着这种“土生土长”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特点,几经打击,依旧顽强地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合法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可以满足那些生意人的资金需求。在调查中,有一个企业经营者向我们反映,企业到处借款也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有正当的资金融通渠道,谁愿意跑来跑去,花高价去买罪受?他说,现在搞一个技改贷款,要跑两、三个月,还不一定能批下来,用房产作抵押,要打两个“七折”,100万的房产,评估70万元,银行最后贷70(万元)×70%=49(万元),还要房产保险。在一个“会”的周期里(一般只有几个月),借款利息可能高达30%,但急需用钱去周转生意的人,则心甘情愿地或者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样的条件。

  当听到我们说国家对民间借贷的利率是有规定的,否则属于违法时,赵先生感到很惊讶:“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违法经营’,不过,人家借给我钱,半年一年,6厘8厘的利息,也很正常啊,我对人家是心怀感激的,只有好朋友才这么肯帮忙。我也一直按时还本付息,即便有什么预料不到的事情,我也会跟人家说清楚。这么多年了,大家彼此信任,互相帮助。真要按规定2厘3厘利率,我还不干呢,那也显得我太不够意思了。”赵先生边说边摇着头,连说基准利率不合理,“退一万步来说,协商利率也没有什么不好,愿打愿挨的事嘛。”

 尽管求助于亲人和朋友融通的资金有限,但仍不失为一种非常重要,甚至是创业之初唯一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但是又因为资金需求的增大和借贷范围的扩大,使钱和这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一道变得不安全。于是,人们借入钱创业和借出钱令财富增值的梦想,连同亲戚朋友熟人彼此的信赖、信用关系,一同经受煎熬、经受考验。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像民间借贷这类民间金融活动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无法消灭,甚至在事实上已成为当地金融市场“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不能一味采取“关门政策”,必须区别对待,开启民间资金的多种投资“通道”,“堵”、“疏”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总而言之,更好的办法总是会有的。

 很多朋友做生意、创业,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向朋友借钱。民间借贷,尤其是其中的向亲朋借贷,其实是成本最高的一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却很少有朋友会想到。成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口向亲戚朋友借钱,无论借到借不到,都可能会引起人家的反感,可能以后老远见到你就会绕着走,为什么?因为害怕你再开口向他借钱,借与不借都不合适。不借,得罪你;借,害怕收不回来,所以干脆躲开你,这是一种成本。第二种成本,向亲戚朋友借到钱去做生意搞事业,事业一旦成功,你给对方多少回报合适?你给的高,自己所得就少,受不了,而你给的越高,对方只会认为你赚得越多,所以,他总是嫌少,不满意;你给的少,或者干脆就给个本钱,对方意见就会更大,因为他会想,我这钱存银行至少还会有个利息,还不担风险,他更不满意。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按我们所能承受的限额给,这样,就意味着我们资金使用成本的提高。第三种成本,万一事业失败,你可能只向你的亲戚朋友中的一个人借了钱,消息却会迅速传遍所有的亲友,因为在中国,每个人的亲友圈子基本都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封闭圈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快。你其实只是借了其中一个人的钱没还,或者一时还不上,但是很可能就引起所有的人都将你当做仇人,同仇敌忾。亲友圈子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软资源,这个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重新构建,你的“生存环境”将被严重毒化,这种成本的付出才是最为可怕的。而据我们的统计,中国创业者首次创业的成功率不到30%,五年存活率只有5%~10%,后果相当令人恐怖。所以,我们总是同那些向我们征求意见的朋友反复叮瞩,除非万不得已,或者是对生意确有把握,否则,不要轻易向亲友借钱开创事业。

 民间借贷的基础是信用。关于如何建立信任,曾国藩对家人有一个很好的交待,可以供我们学习。曾国藩总是叮嘱他的家人在不需要借钱的时候向人借钱,每年都要借几次,然后按时还上。家人都很吃惊,说我们家里又不缺钱,而且以大人在朝中受器重的程度来看,一时半会儿也不可能家道中落,为什么要去向人借钱呢?曾国藩说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让你们要不时地去向人家借点钱,因为你们这样想,人家也是这样想,到时候我们家里要是万一出了点事,接济不上,需要借钱,人家都不会相信我们的话,自然也就借不到钱,如果我们在不需要借钱的时候就不时地向人家借钱,就会给别人留下一个印象,原来曾家也是经常要借钱的,这样的话,我们的面子虽然损失了一点,但是真正到了我们需要借钱的时候,人家就不会因为怀疑我们家不需要借钱,而不将钱借给我们,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如果我们不时地向人家借点钱,然后又总是按约定及时将钱还给人家,这样就会在别人心目中形成一种我们曾家人有信用的印象,这样,人家才肯放心地把钱借给我们。作为一代枭雄,曾国藩为子孙后代深谋远虑,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学习,记住那句老话:“天晴不晒,下雨哪里会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