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PAC人际交往心态理论
人际交往的信息分为两大部分:信息内容、传递人的情感 P: parent P心态以P和优越感为标志 A: adult A心态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 C: child C心态以无知和冲动为标志,也称任意心态 人的三种心态以三种类型组合:1) 三种心态分别独立存在,互不干扰。
2) 两种心态重叠,第三种心态独立存在,如PA型表现为成见,AC型表现为妄想。
3) 两种心态部分重叠,缺乏第三种心态。如PA型表现为固执偏见,AC型表现为专横无度
当两个人交流信息时会出现复杂多变的沟通心态。 PAC理论的优点:肯定了人际交往中心态起到重要作用。 缺点:太复杂、太理论化而缺乏操作性。如“部分重叠”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 在实际中,不能据此判断,也难分析出重叠程度。 1995年发展成《PAC人际交往心态理论》 内容:1、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受交往环境、氛围影响,都会产生一种情景心态,即没有预先约定的、受情景的特定因素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引导人们产生满足情景需要的动机,从而产生满足情景需要的行为。这种情景心态的特点是引导性、调控性。
2、 人际交往中,个体只具有三种交往心态,即P心态、A心态和C心态。这三种不同心态发出的交往信息具有不同物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与信息情感两方面。
P心态发出的交往信息,其内容是具有合理性,即符合交往实际情况,但其情感却是命令式的,即给人以强烈的严格的要求,要求对方无条件地按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内容去做。
A心态发出的交往信息,其内容是具有合理性,即符合交往实际情况,但其情感是协商式的,即以征求意见的情感提出信息的内容,给人以一种较为民主的要求,要求对方考虑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内容,希望对方履行之。
3、 C心态发出的信息,其内容具有任意性,即不是从交往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只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测、随间想象作为信息内容,其情感也是任意发挥的。
P 心 态 A 心 态 C 心 态信
息
内 容
具有合理性
具有合理性
具有任意性 情 感 命令式协商式
任意发挥正效应
增强严肃性
交往更融洽默契
幽默、愉悦的交往
负效应
引起对方逆反
贻误时机
引起争执
4、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交往心态具有对应性,但是在应答时具有调节性。即甲乙交往时,若甲以某种交往心态发出信息时,乙方必然会形成与甲方相同的心态;此时乙方可以采取与甲方相同的心态反馈信息,也可以中止这种心态,而主动调节到另一种心态发出信息。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PAC三种心态可以相互转化,但不存在某两种心态的重叠。心态转化是一种心态失去主导作用,而另一种心态成为主导心态的过程。这种转化可频繁地、反复地产生。但主导心态只能容下一种心态,而不能兼容两种心态。
5、任何一种交往心态,若用得适宜,则使交往朝着各谐的交往方向发展,这时心态就属于良好交往心态;反之,则会构成人际冲突,形成不良后果,这时的心态就属于不良交往心态。
第二节 PAC心态的运用一、P心态的运用
交往动机:要求对方必须接受发出的信息,按照有关内容去做。 对于接收方:或者全息接受,或者非全息接受。 全息接受:既接受P心态的信息内容,又接收信息中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接收者,将会认真执行信息内容的部分,同时,把信息中的情感部分传递到执行过程中。 非全息接受:1) 接受内容,不接受情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接收者,领悟到信息的内容的合理性,并予以执行,但是不接收其情感部分,在执行过程中不体现出发布信息的P性。
2) 接受情感,不接受内容。(嗟来之食,逆反心理)
接受者往往在接收命令式情感的同时,自身也产生了P性情感,从而拒绝接收合理内容。
P心态效果表: 12
34
5
6
7
8
9
双方关系 良好 良好 良好 一般 一般 一般 较差 较差 较差 社会地位 较高 相当 较低 较高 相当 较低 较高 相当 较低 接收效果 全息 内容 内容 全息 情感 情感 内容 情感 情感在朋友之间、家庭P心态是不能用于传递信息的。
依顺只是一种表面上接收信息的内容而已,内心中根本没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予以执行。
往往会出现主题的变换而偏离交往的初衷。(如:PPCC不良交往心态)
二、A心态的运用
动机:向对方发出信息,让马列主义留有思考余地,让对方在自愿基础上执行自己的信息内容。
效果:双方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交流信息,最终在协商过程中,达到高度统一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