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是阅读教学。虽然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但大多数的识字任务还要依*阅读教学来实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而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达不到识字、阅读的目的。
梁红梅老师的《胖乎乎的小手》这节课,是一节借助阅读进行识字、感悟课文道理的阅读课。在这节课中,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了“猜谜语”、学生板前画自己的小手、说出自己小手的用途等方式,把学生带入一种教学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教学过程创设了最佳的家学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回答问题的程度,给予积极向上的引导和鼓励,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你说的真好!”、“谁还能比他说的更好?”等鼓励性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检测运用了“相信你一定行”的词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敢说、敢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坚持以读为主,读中识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把识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并说出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这一步就突出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识字,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标准。教师通过分组认读、开火车等形式让学生读识字卡片,检测学生的识字效果,进一步激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教学中,把读的权利教给了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到位。这篇课文语言简练,浅显易懂,,对于课文内容,教师一点就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通过指导朗读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如:“全家人”指谁?“这张画”指哪张画?“家人都说了什么?”)等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如:找出兰兰提出的疑问句“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让学生说出原因,并加强了学生对疑问句的朗读指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知识的权利真正还给了学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句式特点,采取了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方式加强了学生读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达到了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的目的。
三、学后评价,感悟延伸。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所有所想。学习了课文后,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尝试性的评价,提出:“你向兰兰学习什么?”的问题。学生虽然所回答的问题与教师所期望的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学生能把心理所想的话说出来,这就足以证明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课堂教学检测:一、让学生按句式填空(如:爸爸喜欢因为等),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二、说到做到(如:我替爸爸、妈妈、老师、大家)用手做些什么?是对学生学后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具体表现。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四、存在的问题。
一节好课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这许多不足。纵观这节语文课,我个人认为,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让学生到板前画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措施,但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却忽视了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没有充分利用此举,对其进行评价,把“画手”与下个问题“你用你的小手都做过什么?”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导入新课服务。
2、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但每次活动教师都没有讲清合作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合作目的。
3、教师检测学生识字效果时,只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汇报,而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教学组织,多数学生没有注意听他人的学习经验,没有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4、教学中虽然教师采取了多种读书方法,但对于每种读书方法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如:朗读应该怎样读,达到什么程度;默读应该怎样读等,缺乏必要的指导。对于低年级还缺少必要的齐读训练。通过齐读,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约束自己不规范的阅读行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