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语文老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批改学生作文是教学中最费时、费力、费神的事。我们来做个简单的统计:假如一个学期写8篇作文,教两个班,每班50人,每篇作文批改的时间为10分钟,那每次作文批改的总时间是近17小时,一学期为133小时。而在学生那头效果如何呢?许多老师也有这样相同的体会:收效甚微。许多学生往往只看一下分数与评语,有时连评语也不看就塞到抽屉里。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这种作文批改的方法是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去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互批互改作文批改法应该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事实上作文过程的本身就是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地使用着自改的手段,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析,能使他们“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只有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作文欲望。因此,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互批互改,不仅可以从别人的进步与缺陷中,发现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更能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一、互批互改作文批改法有什么益处呢?
1、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写作评议,激发他们写作兴趣。
2、让学生在评议过程中,通过减分,亲身感受到病句和错别字的危害,从而能引起他们的重视。
3、能使学生了解“结构”、“语言”、“内容”、“书写“等方面的评判标准。
4、大大提高教学效益,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作文的讲评。
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互批互改?试举几例。
1、综合治理。
把学生的作文分别发给学生批改(不包括本人的作文),由学生对所批改的作文作出综合评价。
2、分项诊断
把作文标准分解为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书写质量等几个方面,确定相应的分值,交给学生批改。
3、序列批改
按照单元训练的要求批改作文,不涉及其他作文因素。
4、反批反改
针对已批改过的作文,交由第三者重新批改,提出对原批改的反驳意见。
5、小组批改
把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协商批改。
下面以小组批改为例具体说明。全班可分成三四人小组若干,每组中优、中、差搭配组合,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学生任组长,每组发三至四本作文,规定好修改要求(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确定),让每个学生对所评作文拿出修改意见,大家讨论。意见明确后,再指定一名字写得好的同学执笔,给每篇作文写评语,教师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强调指出的是,评语要有诱导性、启发性,措词要委婉富有激励性,绝不可恶语伤人或一棍子把人打死,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互批互改时,教师还要给学生介绍批语常用的两种形式(眉批和总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至于文中的错别字、不恰当的词语以及语言不通的句子,可用相应的符号标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改。
但是互批互改的作文批改法并不能解决学生作文中所有问题,我们所思考的是,实际教学中互批互改批改法究竟存在多大的接受空间?
这本来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从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在学生的观念当中,教师是评改作文的主角,是这副重担理所当然的主要承担者;而学生是配角,自我评改只是整个评改工作的一种补充,一种陪衬,甚至是一种点缀。这种观念从哪里呢?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主要来源是语文教师,因为是教师日常作文教学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言行有意无意地养成和强化了学生的这种评改理念。对学生的作文,大多数教师包揽作文评改的大小事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精批细改”和“苦口婆心”的讲评,明知这样做会“劳而少功”甚至劳而无功,却又“乐此不疲”。学生满意吗?不!那为什么要活得苦哈哈的却又“不思改悔”呢?原因有四:一是写作教学观念陈旧,未能真正确立学生在评改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二是为了所谓的让学生多学点东西,多灌多得;三是屈于领导和家长视教师少改或不改为偷工减料的压力;四是安于现状,不思改革。
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局限,自身水平的制约,心理定势的影响以及情境等因素的干扰,教师独揽作文评改大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致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坏习惯,对自己匆匆草就的作文不检查、不修改,甚至不愿意再看一遍就交差,因为“那是老师的事”;拿到教师评改完的作文,瞥上一眼就丢之大吉,因为“那是老师的意见”。作文讲评课上,学生只作“三陪”:陪坐、陪听、陪衬,因为“天塌下来有高个子(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顶着”;评改的真正主体“主”不起来,于是出现了一个“怪圈”:上课时听听感动,想想激动,课上没时间“动”,课后就“一动也不动”;循环往复,以致兴味索然。
2、学生互批互改的批改方式的局限性有可能克服吗?
从调查结果看,教师面批是学生认为最有效的评改方式,年级越高,认可率越高。但是,由于受双方活动时间、场地以及精力的限制,这一评改方式难以经常性采用并真正得到落实,往往处于随机无序甚至为部分教师废弃不用的状态。这种矛盾在评改教学中十分突出。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教师面批的良好功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段分层补时的方法来增强可行性,力图较好地发挥它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