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的8年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物资流通企业所有制向多元化发展。国有物资管理机构和营销企业纷纷组建成物资集团,在“国退民进”的改革中,国有性质的物资企业逐步退出传统的营销领域,企业数量不断减少,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8年中企业发展到50多万家,固定资产超过5000亿元,职工人数达到5000万人。蛛网般的支渠道和充裕的资金实力,明显地超过了国有物资企业。
在此期间,物流产业应运而生,超速发展,迅速替代了物资产业主渠道的作用。物流和生产一样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历史,很早就有“货畅其流”的说法,并把加速商品流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物流工作以及对物流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及其成功的企业,都把物流革新摆到自己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作为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增加企业盈利的重要途径。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产的日益现代化,也迫切要求加快物流革新和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物流革新也是十分重要的。不断提高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水平,对于改变发展中国家生产和技术的落后面貌,减少物资、资金和劳动力的消耗,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强物流管理和改进物流设施方面,我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以铁路和水运为骨干,包括铁路、公路、海运、内河航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在促进物流合理化方面,我国对通过铁路运输的16种主要物资就制定了合理流向图,其运量占铁路总运量75%以上;在一些地区,实行以城市为中心就近组织物资供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总的看来,运输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运输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物流经济和物流技术的系统研究,起步比较晚;物流的综合水平比较低,物流不合理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受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一陈旧观念的束缚,中国过去长期实行单一的国家计划分配调拨制度,造成条块分割,中转环节多,流通缓慢,许多重要物资一方面供应短缺,另一方面又超储积压。中国每天有数百万吨物资处于铁路运输途中,若以每吨平均800元计算,就有数十亿流动资金滞留在途中。如果加快运输速度,使在途物资减少1万吨,每天就可节约近千万元流动资金。中国沿港口泊位吞吐和装卸能力不足,管理水平较低,压港压船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上世纪90年代,中国钢材库存一直保持在2000万-3000万吨之间,相当于全国五六个月的消费量,造成钢材、资金大量积压浪费。因此,搞活物流,加快周转,降低库存,是经济工作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物流发展逐渐打开了新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改革物流管理体制,推进物流合理化。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加强全社会物资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实行分类管理,由生产企业和用户在市场上自由购销,国家采取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办法对市场进行调节和控制,通过市场自由交换的品种和比重逐步扩大,乃至全部放开。
二是采用先进技术,推进物流技术现代化。当前中国革新物流技术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发展物流能力、缩短物流时间、提高物流质量和降低物流成本上,重点是实现商品包装规范化、装卸机械化和货物运送集装箱化。
同时,大力普及推广计算机的应用,建立高效能的传输系统。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技术设备,并且在一些部门、地区和企业初步采用了电子计算机管理。此外,我们还要采取措施,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结构调整,改善物流管理,革新物流技术,努力实现企业内部物流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物流早成为一个国际的概念。1988年国家作出了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决定以后,努力把沿海加工工业的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售推到国际市场上去,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换的规模。面对物流量不断增长和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新形势,在确定新的国际物流战略,增加新的运输能力,继续加强沿海港口建设,加速实行物流机具的国际标准化、通用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同时认真学习先进国家的物流管理经验,抓紧培训物流干部,以提高整体物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