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节以后,住在北京石景山的辛菡(化名)的家庭用电可能换上了清洁能源发的电。辛菡是一个三口之家,像她这样的家庭能使用类似清洁能源发电的大约有30万户。这些远景在最近得到了印证。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在微博上表示,首钢鲁家山
首钢股份矿区将建设亚洲最大的生物质垃圾焚烧发电厂,今年10月投入试生产。建成投产后,每天可以处理垃圾3000吨,能够基本解决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海淀四个区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相当于消化吸收北京四分之一的垃圾量,这些垃圾经过处理后可以每年供电3.8亿度。
三月初,代表首钢具有特色的大跨步举措已经获得了市政府的批复―《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生物质垃圾发电厂是其环保产业中一个重要项目。垃圾焚烧发电厂从2010年7月21日提出到2012年10月1日全部完工进入试用,刚好是800天。
800天历程
3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了门头沟首钢鲁家山石灰石矿区,也就是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施工现场。
这里远离城镇,附近几乎没有居民。坑坑洼洼的路面有点狭窄,和乡村公路差不多,公路两边多是锋芒毕露的岩石山。这样的交通情况,对日后频繁的垃圾运输往来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当记者走近矿区深处时,渐渐地听到越来越大的轰隆隆的机械运作声,几百个工人分散在22.6万平方米的工地上各施其职。记者看到危险废弃物处理厂房、玻璃回收房等各自都有了自己的部落,烟囱已经耸立起来了。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冯向鹏用手指着施工现场,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下一步就该安装锅炉、烟气排放等设备了。资金方面我们正在和政府协商,预计总投资50亿元。”
这个项目最早可以准确追溯到2010年7月21日,那天朱继民第一次在会议上提出了要尽可能建垃圾焚烧厂的建议,这和北京市在2009年提出的建设新型环保循环经济的想法一致。
早在2009年,北京市就曾提出要在北京市的东南西北四个区建设四个循环经济产业区的建议。由于单独建设垃圾焚烧厂,需要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不仅经济成本比较高,而且也不太节约土地。由于选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南、北、西三个区的建设都受到了阻碍,暂时被搁浅。
朱继民的建议得到北京市领导的重视,三个月后,北京市相关领导来到鲁家山矿区现场,参加了生物质垃圾发电厂建设的奠基仪式。
由于这里原先是石灰石矿场开采区,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场地的平整难度比较大。光是平整土地,就花费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直到2011年7月15日才算正式完成土地平整工作,随后正式进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五个多月以后,项目进入了设备的安装阶段,这部分工作会一直持续到今年的6月底,然后进入调试阶段,这大概需要三个月,在10月1日进行点火试用,现在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首钢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体搬迁之后,首钢的总部仍然是在北京,但留在北京要干什么?董事长朱继民曾表示,首钢80多年的辉煌已成过去,首钢需要走出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了这样的目标,首钢结合对钢铁行业发展困境的前瞻性考虑,开始朝着新型的环保产业发展。围绕城市污染废弃物处理的一个产业发展方向,并将其定位为首钢在北京地区的一个支柱产业。
这也是北京市的现实市场需求。目前,北京市每天的垃圾量达到了1.8万吨,如果将这些垃圾装上垃圾处理车,车子可以排着绕北京三环一圈。以前这些垃圾大多采用填埋方式处理,但填埋只是一时的,无法真正解决垃圾问题,反而会再次制造垃圾。一方面,现在北京市的填埋场有相当一部分都在超负荷运行,比如计划每天填埋1千吨,但实际上可能是1.5千吨。最终必然会导致原本计划填埋垃圾五年的地方提前达到饱和。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北京周边可以用来填埋垃圾的土地将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垃圾填埋是一个矿化的过程,土地对其的消化吸收过程非常缓慢,没有三五十年是不可能的。垃圾堆积起来以后还会产生沼气等物质,这些都需要二次处理。
因此建设垃圾发电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