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杨成静:白手起家苦心研究兔子也能赚大钱
丹棱县张场镇,是个传统农业乡镇,青山绿水的优良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草资源,形成了良好的兔业养殖环境。
但长久以来,该镇的兔业养殖一直处于零星状态,在村民们眼中,养兔子似乎只是为了油盐醋,搭个棚,放个箱,做个窝,养几只,数个一二三四五,连当地养兔子的村民都风趣地自嘲,兔子尾巴长不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却走出了一位年仅30来岁的年轻人,他实施产业化养殖不仅改变了当地人养兔的观念,带动周边村民大量养殖长毛兔,同时还带动在本镇建立了三个兔业相关协会,充分发挥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他就是杨成静。见到杨成静是在一个周六的早上,他正在自己的兴达种兔场里转悠着,虽说经过几年的经营,兴达种兔场的各项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并不需要杨成静每天蹲守在兔场,但他总是会时不时来到养兔场,或招呼着工人们如何喂草料,或指导着如何给生病的小兔子用药,看着自己的这些兔宝宝们,他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高兴。
白手起家,牛刀小试
1991年时,杨成静是丹棱齿轮厂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1996年,又是丹棱县张场镇人民政府在编人员,先后从事乡镇企业、计划生育、催粮催款工作,2001年辞职下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尝试之路。
2001年,杨成静尝试着跟人合办了竹编厂,专门生产竹编模板,每个模板的毛利也就几毛钱,虽然赚钱不多,却给了他创业的最初体会。
从2004年9月开始,杨成静就开始盘算了他的养兔经,当初对大规模养兔子可是一窍不通,还有什么防疫和喂养啊,到哪里寻找优良种兔,杨成静苦苦思索着……
外出取经,通过到洪雅、雅安等地的实际参观考察,并购回大量兔子书籍,那时候,他甚至晚上睡觉做梦都是种兔宝宝。正是通过前期的积累,杨成静更有了劲头、有了信心、有了发展目标。
2004年11月21日是杨成静终身难忘的日子,通过远赴浙江镇海种兔厂,一股脑地把身家性命一起砸进了2.5万元,壮着胆子引进了150只长毛兔种兔,开始了他的兔业之路。
“一只长毛兔以平均1.2公斤毛来计算,除去成本,兔长毛纯收入可达80?100元,母兔一年下6窝兔,一对崽兔可收入70元。”杨成静给笔者算了笔账,这就是他当初选择兔业的生意经。